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1-09)作者:俞文君
12月11日,在钱学森诞辰103周年纪念日、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放3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了“高校博物馆定位、发展与评估2014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博物馆的馆长、博物馆学专家教授齐聚钱馆,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物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仓平分享了科技处在高校博物馆建设政策制定时的一系列思考。科技处从2013年开始介入高校博物馆建设,一直强调要从立场、目标、手段和绩效四个方面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以委托课题的形式与钱学森图书馆合作,对上海高校博物馆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摸底调查。调查中高校博物馆发展中遇到的许多瓶颈问题浮出水面,如缺乏实体机构、人员配备不完善、运行经费难以保障、在高校中地位尴尬等。基于调查结果,科技处启动2014-2016年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计划,通过以评促建,增强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实体化建设水平、服务专业教育能力、加大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力度等。
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施彤谈到了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如何提升博物馆包括高校博物馆整体建设水平。她强调,要深入推进文教结合项目,以学校教育为工作抓手,让各家博物馆形成菜单式的特色教育课程体系,并送到基层学校。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曹荣瑞表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未来十年教育工作的重心,而携手文博系统、完善校内外育人共同体是其中一个明确的构成项目,高校博物馆在其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和辐射意义,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发展和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探索和培育学生社会实践极为关键。今后上海教育系统将拿出一定资金,投入高校博物馆建设等文教结合项目。
作为跨界高等教育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产物,高校博物馆如何定位,一直是业内专家和学者所关心的话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对这个话题进行了阐释,提出必须先理清三个问题——大学博物馆是什么,大学为什么要有博物馆,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大学博物馆是知识创造的园地,是大学追求实现客观世界及人类自身的理性认知目标的标志,应坚持科学理性的底线,教育活动要以培育严肃的学术研究者和高素质公民为目标。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教授认为,高校博物馆首先是一个博物馆,有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基本功能。同时它要服务于教育科研,与高校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进行结合,要传播和普及公共知识,丰富校园文化,在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社区里做好服务,这是高校博物馆的特殊功能。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馆长李宏以深化育人内涵、发挥育人功能为主题,探讨了育人这个关键词如何在高校博物馆筹建、运营中起到引领性作用。李宏认为,必须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做到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与软件提升相统一、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与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相结合、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校园建设相协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唐斌博士介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定位是成为社会知识建构的有效平台,给社会提供正面的文化精神和知识思想的力量,激发社会思想,提供文化能量。所谓有效平台,既包括搭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建立起重要的学术形象,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取得广泛影响力;也包括打造青年平台,作为学校的科研教辅部门,为教学、教育、师生服务。
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晓涛回顾了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阶段,根据自己的统计数据,对大学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主体属性、藏品数量、展陈面积、开放程度等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指出高校博物馆存在体制与经营权、人才、专业能力等多种阻碍发展的因素,应从为校内外教研服务和创办研究型大学两个特色出发,在坚持大学教育特色的同时,让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馆长潘力教授就如何在移动互联时代提升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进行了解说。他认为许多高校博物馆虽然资源丰富、专业性强,但往往只关注学术和专业活动,缺乏互联网思维,运营观念陈旧僵化。高校博物馆需要注重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使高校博物馆具备时代发展的烙印,发挥它的各项功能,提升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影响。
西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陈理娟博士从属性判定、开放瓶颈、战略决策三个角度,剖析了高校博物馆逐步面向社会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于高校博物馆存在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个典型的“俱乐部物品”,不存在必须对外开放的刚性约束。因此要加大其开放力度,就必须植入“准入机制”,化解高校博物馆排他性根源,逐步从隶属关系、经费来源及展品渠道等方面实现与公共博物馆制度对接。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介绍了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的背景、做法、指标项构成和制定、实施评估体系过程中所引发的思考。张凯谈到,与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在合作该评估体系课题项目过程中,分析和借鉴了国家等级博物馆的评估体系,考虑到此次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扶持和鼓励上海市高校博物馆更好发展,在政策配套资金的支持下,补足自身建设中的各种不足,因此根据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简洁明确、突出重点的评估体系和指标项。这个评估体系注重高校博物馆的功能特色,重在建设而非分级,并为今后新建高校博物馆的建设设立了基本门槛,也希望借此让学校了解和重视高校博物馆。张凯坦言,通过这个评估体系的搭建和落实,对高校博物馆如何更好地依托和服务大学,提高其服务社会能力,如何让评估工作更加完善和专业,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希望能进一步做一些探索性工作。
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系史吉祥教授提交的论文提出,上海是最先在高校内开展博物馆评估的地区,其眼光和勇气值得赞许。对高校博物馆进行评估,能起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宣的重要作用,从数量、质量上促进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促使高校博物馆章程的出台,激励高校博物馆逐步改善自身的薄弱环节,并且借助媒体造势,让更多的人知晓高校博物馆,提高其社会辐射力。就高校博物馆评估的主体而言,可以采取招标或委托方式,寻找高等教育研究所、博物馆学系、博物馆研究中心机构进行评估,同时设立评估工作专家库,进行审议、评阅、现场考核等。史吉祥还对上海高校博物馆的评估标准和指标进行剖析,提出可调整和增加的项目,并将其与公共博物馆评估机制进行比照。他认为,如果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推行评估,上海的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中国文物报》编辑部副主任崔波编审谈到,上海市教委的做法把高校博物馆的评估和引导性建设结合在一起,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走在了前列,有开拓性的作用。特别是在评估体系中,
添加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等不同于其他公共博物馆的内容,突出了高校博物馆的自身特色。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刘卫国就高校博物馆如何与公共博物馆评估做好对接进行阐述,高校博物馆在建设时要注意规范化和可持续性,只有健全的机构、科学的理念和延续性的运营,才能保证其生存发展。他提出,上海市教委的做法大大推进了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希望能够上升到教育部的层面,以推动全国高校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
(2014年12月23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