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2-04)作者:刘卫华 张晓鹏 宋莉洁

小朋友积极参与互动游戏小朋友积极参与互动游戏妈妈做的很好看妈妈做的很好看小朋友们的DIY作品小朋友们的DIY作品

为了让文物更有吸引力,让少年儿童爱上博物馆,河北博物院自2014年10月18日起面向8至12岁的孩子推出“快乐学堂”精品文物系列课程。快乐学堂是河北博物院为广大少年儿童打造的学习园地,它以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为依托,通过课堂教学、互动游戏、动手制作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了解文物、感受历史、传承文化、放飞梦想。快乐学堂自2014年10月18日开放后,首推每周一次的“精品文物”课程,收到极好效果。

明确定位 做好前期调研

“精品文物”课程的目标服务对象定位为8至12岁的儿童,相当于小学3至6年级的学生。为了让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和需求,课程设计阶段进行了认真的前期调研。首先,深入分析孩子们的心理特点。8至12岁的儿童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对生动形象、形式新颖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是设计学习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其次,做好对孩子们的调查。为了充分了解孩子的需要,负责内容设计的教育人员多次与小观众们交流,请他们做“小老师”,了解他们对博物馆的认识和对文物学习的想法,并将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简短示例,征求孩子及家长们的意见,不断对课程主题、重点内容等进行调整。第三,充分注重与教师的沟通。主动邀请小学美术和科学教师参观展览,分析文物中包含的知识点和孩子们的兴趣点,从而对作为教材的文物有了新的认识。另外,为了使课程内容与学校课本相结合,课程设计中参考了小学3至6年级的美术、音乐和科学课本,从而找到文物中能与之对应的知识点。通过以上调研,教育人员有了比较明确的对象感,对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也有了充分把握。

以文物为教材 开发趣味性课程

文物是博物馆中最核心的教育元素,博物馆教育的项目一定要以馆藏的文物为圆心。“精品文物”系列课程,是基于文物的学习,通过文物进行教材的开发,把文物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目前,河北博物院新馆开放8个展览、10个展厅,共展出精美文物5000余件,那么选择哪些文物开展学习课程呢?教学文物不一定选择最精美的,但一定要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因为教学对象是8至12岁的孩子,所以选择的文物一定要蕴含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接受的知识点。根据以上原则,“精品文物”课程精选了常设展览中16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物。如中山王 铁足铜鼎,是铭文最长的战国青铜器,课程主题为“刻在青铜上的历史”,从孩子们熟悉的汉字说起,介绍青铜器铭文知识、大鼎铭文的内容,教孩子们识读并临摹大鼎铭文。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外形精美,构造科学,通过它可以让少年儿童了解古代人的环保意识,体会科学与艺术的巧妙融合。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是展出青铜器中工艺最为复杂的一件,也是四龙四凤的典型组合,通过欣赏文物可以让少年儿童了解中国的龙凤文化。透雕双龙白玉璧,是所有展览中最精美的一件玉器,通过它可以让少年儿童了解和田美玉、了解谷纹的内涵,激发他们对中国玉文化的兴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是展览中工艺最为繁复的一件瓷器,通过这件文物可以让少年儿童了解元青花的历史价值、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灵活组织 增加课程吸引力

为了使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在与文物相遇时碰撞出兴趣的火花,“精品文物”课程努力创新教学形式,突出自由性与自主性,强调趣味性和互动性。课程以展厅现场学习与快乐学堂学习相结合,融合实地参观、生动讲解、多媒体互动和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为了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教育人员专门编写了通俗易懂的授课内容,课程中不断穿插有趣的视频、生动的故事以及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边听、边看、边动手的快乐学习中欣赏、感悟、探索。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的、每期不同的自主动手项目更是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如结合“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设计的“欣赏青花艺术”课程,让孩子们动手绘制漂亮的青花纹饰;结合“透雕龙凤纹铺首”设计的“叩开历史之门”课程,让孩子们在展厅中寻找不同器物上的铺首;结合王处直墓“彩绘散乐浮雕”设计的“漫赏悠悠古乐”课程,让孩子们在展厅中欣赏文物,通过多媒体手段认识古代乐器并欣赏古乐名曲,从而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

精彩课程 广受欢迎

“精品文物”课程推出以来,以新颖的教育理念、充实的教学内容和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在课程中孩子们近距离的欣赏精品文物,畅所欲言地提问,奇思妙想地作答,充满想象地自主动手制作,在快乐中有所收获,“快乐学堂”真正成为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的“第二课堂”。甄卓小朋友开心地说“这里的每一节课我都来听,我非常喜欢。”很多孩子已经通过“快乐学堂”的文物课程爱上了博物馆,并对河北的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少家长也表示,自从参加快乐学堂的学习后,孩子越来越喜欢来博物馆了,回家后还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真心希望“精品文物”系列课程能够越办越好。省会各大媒体也对课程的开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还有媒体的“小记者”集体申请了学习专场。由于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参加学习的报名人数不断激增,河北博物院不断调整增加课程的网上预约名额。

为了更好地评估课程效果,河北博物院还设计了“快乐学堂课程调查反馈表”,随时了解孩子们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对课程进行改进和提高,争取使课程越办越好。

因为“快乐学堂”推出的“精品文物”课程受到孩子和家长们的广泛欢迎,河北博物院积极将课程推向学校。现在,“精品文物”课程已经走出博物馆、走进中小学校,开展入校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有益延伸。在文物课程之外,河北博物院“快乐学堂”还将陆续推出“节庆年俗”课程、河北民间艺术课程、“红色教育”课程等,以更加丰富
多彩的形式激活文物,让更多的孩子在“快乐学堂”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