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1-20)作者:林晓平 张 滢
河南博物院实行志愿者讲解、接待、引导服务已经整整十个年头,寒来暑往已经有两千多名志愿者曾在这里为公众提供义务服务。他们不计报酬默默谱写着奉献之歌。
有机会付出,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李玉凤
2014年10月3日上午,河南博物院展厅人流如织,徐悲鸿作品《负伤之狮》前围了好几层观众。一个单薄却清晰的声音从人群里传出:“这是创作于1938年的作品,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在谈论国难民情之时,情有所触,挥毫而就,《负伤之狮》描绘的不仅是一头雄狮,而是一个永不屈服的民族……”“讲得好!”被讲解感染的观众情不自禁地喝起彩来,展厅里一片掌声。
讲解者李玉凤,今年63岁,在河南博物院做志愿者的十年中,先后参与过“古罗马文明展”“故宫金银器特展”“张大千画展”等36个大型巡回特展的讲解。每次她都要查找2万字左右的讲解资料。河南博物院举办“古典与唯美”大型特展期间,一位山西观众慕名前来,中午十二点才赶到展厅,想请李玉凤为自己讲解。正准备回家的李玉凤看到观众渴望的眼神,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展线。
“她很认真。开始就我一个人听讲,她也同样声情并茂”,这位山西的观众含泪说到,后来,跟听的观众已经有30多人了,她为了让外层的观众也能听到,不时地提高音量和维持秩序。当时只觉得她比较瘦弱,不知道她大病初愈,更不知道她上午已经讲解了三个半小时没有休息。”
李玉凤常说,有机会付出,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为了这份责任,她很注意锻炼身体和保护嗓子,虽然喜欢吃辣椒,但做志愿者这十年从没吃过,她是想把最动听的声音留给博物馆里的观众。
“国宝讲解小明星”都是我的孩子——王寅妹
河南博物院第八届国宝讲解小明星汇报讲解的前两天,在志愿者之家值班的王寅妹边打电话,边做记录:
“张嘉元爸爸,明天上午国宝讲解小明星示范讲解九点开始,天气预报有雨,记得给孩子穿雨靴,再带双平时穿的鞋,讲解时穿雨鞋捂脚”。
“于大姐,明天参加活动人数多,宋老师、陈老师和我忙不过来,要不您改天再去看孙子,明天来支援我们活动吧!”
各岗位协调停当,王寅妹觉得又渴又饿,看看手表,从八点半开始协调即将举办的示范讲解活动相关工作,还没顾上喝水呢,已经中午十二点半了。
王寅妹是2008年加入团队的,由于普通话好、服务时间稳定、责任心强,2010年团队决定让她接管国宝讲解小明星服务支队。她周一到周五在单位工作,双休日全都奉献给了河南博物院的国宝讲解小明星。王寅妹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积极地投身国宝讲解小明星管理的志愿服务事业,划考勤、安排岗位、展厅巡视辅导讲解词……谁是第几届的小明星、哪个擅长接待等等她都清清楚楚。每次记者想采访报道她时,她都会淡淡地说:“我有什么好报道的,国宝讲解小明星都是我的孩子,照顾自己的孩子是份内事”。
分给特殊人群一些精力和爱心,让他们也能欣赏文物、感受美,算是对社会的贡献吧——杨利
杨利是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周六下午组组长。为了让智障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欣赏文物、感受美,费尽了心血。
利智学校是郑州市目前培智教育学校中规模较大、人数最多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杨利带领周六下午组志愿者成员,以该校为试点开始探索特殊人群“看”博物馆的方法。她每周最少用三天时间泡在利智学校,跟校长沟通,掌握学生资料以及他们的学习特点;向学校特教老师请教,学习特殊人群施教技巧;旁听学校的音乐、美术、手工、数学课,观察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师生互动方法;晚上回到家里,翻阅教育心理学等书籍,认真研究最有效、最有趣的教学方式。仅这一个学校调研笔记就做了整整三大本。恰逢河南博物院大型临时展览“多彩坦桑——坦桑尼亚‘挺嘎挺嘎’绘画艺术展”开展,就此展览,杨利带领周六下午组成员开展小组讨论5次,以“认识非洲”为主题,从115幅画作中精心选取了与非洲家庭、服饰、房屋、动物有关的七幅作品,根据孩子的特点给每幅画取了如“漂亮的衣服”“爸爸、妈妈和孩子”“欢乐的家”等新名字便于孩子理解,最后根据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对讲解词反复推敲演练,加上特制的教具——填色板,一场带着浓浓爱意的“河南博物馆志愿者历史文化宣讲之利智学校”活动就这样展开了。
带有激情奔放的非洲手鼓音乐的展览视频,以及生动的画面,让孩子们在第一时间内感受到热情、动感的非洲。进入讲解环节则采用生动的语言,轻柔缓慢的语速,将提问、奖励的形式鼓励孩子们踊跃参与,积极发言,每位同学都拿到了特制的教具——填色板,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用色彩为来自非洲的动物们穿上美丽的“衣服”。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室里始终洋溢着热烈的气氛,他们离开时,孩子们恋恋不舍。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