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1-20)作者:刘弘轩

 流动博物馆乌审旗蒙古族幼儿园

近年来,内蒙古博物院建立了各项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模式和体系,每年开展教育活动9大项、100多次,教育重点就是青少年受众。2014年3月,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单位之一。根据实际情况,博物院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综合实践课”和流动数字博物馆进校园三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教育项目作为实践的内容。

前期调研

自2014年3月入选“完善青少年教育试点”以来,内蒙古博物院共开展“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50期,参与学生18258人。并根据试点的要求,扩充题库,更新活动设备,完成调查问卷和教具的研发与更新。开展综合实践课20次,参与学生711人。试点工作期间,先后完成问卷调查、教案的系统化、教辅材料的完善等工作。

流动数字博物馆走进内蒙古东部、西部的2盟6市,累计展出54站、148场,其中,中小学校为34所,参与青少年20000余人。

在试点工作过程中,博物院针对这三个教育项目发放了2263份调查问卷,其中,“欢乐大课堂”752份,综合实践课发放问卷711份,流动数字博物馆发放问卷800份。在对“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的调查问卷分析后,发现:(1)85.67%的被调查者首次了解“欢乐大课堂”均是通过学校老师。这是长期与学校合作,学校每年组织新生参与活动的结果。(2)“蒙古族摔跤”“纺线”是最受参与者欢迎的互动环节,两项均占到30%以上,分析其原因,是由于这两个环节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这证明,对于青少年教育来说,亲身实践、参与互动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3)“丰富知识”(38%)、“提升能力”(57%)是该项活动带来的最大收获,这表明今后的工作应注重活动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提高知识含量,同时设计更多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的互动项目,促使他们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4)在“是否还愿意再次参加”的问题中,超过90%的参与者选择了“愿意”。

在对综合实践课的调查问卷分析后得知:(1)12.2%的被调查者仅参加过一次活动,18.1%两次参与,24.1%三次参与,超过半数参加该活动三次以上,由此可知,该活动比较受参与者喜爱,而且重复参与率较高,今后应继续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力度,向更多学校推广。(2)在课程环节设置上,94.2%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互动体验”这一项,可见互动体验活动内容设计达到预期效果,相反在课程讲授与展厅讲解方面有待提高,应针对这两项内容进行改革升级,提高趣味性。(3)在老师的授课满意度调查问题中,90.8%的被调查者选择非常满意,这直接体现被调查者对活动的主观感受。说明在活动安排上做到精益求精,但也需要不断提高授课老师的综合素质,以期更高的成绩。(4)6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丰富知识”“提升能力”是该项活动带来的最大收获,这表明今后的工作应注重活动内容的进一步丰富,促使他们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模式与试点

(一)“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包括体验型、实践型、视听型的互动项目,作为民族地区博物馆,互动项目紧密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学生现场参与的蒙古族摔跤、民族服装竞猜、民族服装展示等互动项目凸显了民族、民俗特色。

博物院根据年龄段将“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参与对象划分为亲子、低年级小学生、高年级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五类,并根据受众的需求和题目的类型,研发出综合版、历史民俗版、航天科技版、革命知识普及版和科普自然版。扩大了受众面,易于活动的推广普及。

(二)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课围绕“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设计研发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把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机结合,增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博物院已经设计开发了43个课程,其中民俗类28个、历史类7个、革命类3个、自然类5个。

积极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初步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试点合作学校日常教学体系,教育课程涵盖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比如目前受到青少年广泛欢迎的《恐龙化石的发掘与包装》《小学生考古知识入门》《航天梦带你触摸星空》《围鹿棋》等,并按照小学、初中2个学段层次精心设计,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体验内容及评价标准明确。

(三)流动数字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流动展览,建立了全国首个全数字化流动博物馆。按照文化均等原则,开展对中小城市、乡村、牧区的数字化流动展览。2014年,流动数字博物馆走进市区、牧区、农区的34所中小学校,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博物馆的参观兴趣。

构建博物馆与学校的牢固体系

从以上的三种社会教育模式的开展可以看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是如何与学校建立更加长效的联系。

内蒙古博物院先后与呼和浩特市曙光小学、丁香路小学、敬业中学、第二中学签订合作协议,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定期联合校方参与博物院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院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活动过程中,注重馆校联合的活动,邀请长期合作的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优势。

与教育局、学校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积极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在活动中提高安全意识,增加“走出去”类型的活动比例。

关于构建博物馆与个体的牢固体系的思考

通过这次试点工作,内蒙古博物院认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博物馆与个体之间的牢固体系。一类或一种模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想通过一次活动就让青少年爱上博物馆也不现实。所以,“欢乐大课堂”、综合实践课和流动数字博物馆三个活动模式,只能说是青少年活动的主体支撑,还需要其他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模式加以补充。

比如,综合类一体化社会教育活动,其特点是受众广、普及率高、内容综合,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对博物馆的兴趣。分众化专题社会教育活动,其特点是形式多样,既体现了知识的传授,又增加了动手环节。共建类社会教育活动,其特点是变狭义的活动为广义的活动,变被动为主动,青少年可以主动参与教育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等全部过程,在参与中了解知识,获得成长。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