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1-20)作者:黄 琛

 学习传统文化

教育是博物馆服务社会最主要的职能和手段。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课程化开发在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应该如何定位?换句话说,博物馆教育的方向是什么呢?

基础教育直接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做到科学育人、全面育人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作为一个独立人,学生应该获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学会满足其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交、自控、自我完善、礼仪、健体、防卫、审美、艺术鉴赏等多种知识和技能,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建构对其一生的平衡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甚至远比学生背会几个公式定理要有用得多,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学会生活,是教育最实在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偏重于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文化课教育,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适应社会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老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寄希望于通过现行的教育体制,能够把中国的“下一代”个个都塑造成“精英型人才”。然而,中国现行的学校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存在着极大的偏失,在教会孩子如何做题的同时却忽略了应该多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和今后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更忘记了教会他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去欣赏“美”、去体验“快乐”。正是由于严重的“功利”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观,致使广大中国青少年对于“中国的历史知识和整个中国的了解”都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试想,一个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没有认同感的人怎么可能有爱国心呢?人要想真正长大就要永远把自己的祖国放在心里,一个精神文化缺失的人是无法把握自己人生命运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足迹,展示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这里是“中国梦”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祠堂和祖庙”、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客厅”。这里还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是展示整个人类文明的宏伟殿堂。

国家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达到近2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目前,共有藏品12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设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以及近20个不同门类的专题陈列,每年举办的国际交流展和临时展览近50个。新馆建筑的东侧,专门设立了1500平米的青少年教育体验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国家博物馆初步建立了“历史与艺术的体验”公共教育课程体系,开发课程90余项,课程内容涉及美术、音乐、戏剧、科学4大门类。针对不同受众,我们把课程分为4种类别:

一是面向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群体,我们开发了“阳光少年”系列课程。内容设计上以激发儿童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博物馆意识为主导,形式上充分发挥儿童自主学习潜力强的特点,鼓励他们自主学习,锻炼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满足其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交、自控、自我完善、礼仪、健体、防卫、审美、艺术鉴赏等多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建构对其一生的平衡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成人观众,博物馆开发了“文化博览”系列课程。这是博物馆教育人员以国博藏品资源为依托,自主开发的以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旨在立足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培养核心观众的“艺术情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深邃与博大。

三是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开发了“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学校老师与博物馆教育人员共同探讨课程内容,试图解决当前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适应社会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对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博物馆课程涉及品行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生活技能教育、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美育教育等等。

国家博物馆与学校密切合作,《漫步国博史家课程》不仅开发出了适合班级集体参与的系列课程,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

第一,确立了“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即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博物馆老师完成展厅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寻找、发现、探究为主,帮助学生认知感悟;学校老师完成课堂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总结、归纳、体验为主,帮助学生梳理规则。两段教学内容相互呼应,互为基础,相得益彰。

第二,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有意打破学科壁垒,同一题材的课程内容中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有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体现“历史与艺术并重”“认知与规则同步”的核心教学理念。整个教学围绕“历史与艺术”“认知与规则”同步呈现,通过讲述、展示,启发、引导,观察、思考,总结、模仿等环节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第四,尝试在义务教育阶段引入导师制。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引入通常在大学阶段才使用的导师制,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并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找到“结论”,老师多数情况下只提供“帮助”和“引导”,不轻易下结论,鼓励学生多元思维。

四是配合北京市中小学生“四个一活动”,设计了系列主题教学课程,以学生所熟悉的各学科知识为基础,从认知自然入手,有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规律规则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历史与艺术”的体验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本课程针对以年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以语文、历史、地理、天文、生物、科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体育、劳技、品德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从认知自然入手,有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规律规则进行梳理总结。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和艺术审美情趣,加深他们对个体与群体、民族与国家、历史与艺术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脉络、具备一定艺术鉴赏能力和培养良好人文情怀。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开发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传承传统文化,其最高境界是要总结出传统伦理与价值的核心,将这些元素提炼成普适价值。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发扬有时代元素的传统伦理与价值,这正是博物馆利用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的意义所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