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1-09)作者:刘逢秋
碑刻技艺进校园
拉近“非遗”与公众距离
苏州碑刻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格式独特,2007年被批准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其技艺传承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授。由于史料记载缺乏,至今可查实的仅有周梅阁、钱荣初、时忠德一脉单传的碑刻技艺传人,技艺传承已处于濒危状况。一般大众对该项技艺更是知之甚少。2012年,苏州碑刻博物馆为了拉近 “非遗”与公众的距离,将小众化的古老技艺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给观众,成立了碑刻技艺展示体验中心 。
碑刻技艺展示体验中心的特色是为普通公众提供互动活动——“拓碑体验”服务。普通观众只需简单预约,即可在约定时间内获得该项体验服务,由苏州碑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徒弟对体验者进行指导,并准备体验所需的一切工具和材料,即使从未接触过碑刻技艺的普通大众也可以在专业指导下完成整个流程,得到属于自己“碑拓作品”。通过这一平台,目前已经接待体验者337批3862人次,社会反响强烈。
切实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
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碑刻技艺展示体验中心发现,静态的运营模式相对被动。如何主动对接更多的普通公众呢?该中心开始了“项目化运营”的探索。
项目化运营指的是通过策划和实施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主动整合多方资源,切实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其优势在于:一方面,针对不同项目,不同的受众群体,可以设计更为个性化的文化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多方资源,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
2013年3月至5月,碑刻技艺展示体验中心联合苏州市实验小学,推出 “碑刻技艺进校园之‘走进市实小’”活动,将“碑刻技艺”作为特色课程植入到书法课中,针对小学生进行系统教授。“中心”提供专业师资、石碑及其他特色工具和材料(如拓包、棕刷等),校方提供教学场地和辅导教师。授课内容根据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量身定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强调在不断练习中习得技艺。课程结束后,这些学生已能独立完成“碑刻传拓”整个流程。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们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直观感受了中国传统技艺和文化。
“碑刻技艺进校园之‘走进市实小’”活动试点成功后,碑刻技艺展示体验中心正式推出“碑刻技艺进校园”系列活动,陆续开展“碑刻技艺进校园之‘走进唯亭小学’”“走进松陵一中” “走进星岛幼儿园”等项目。结合不同学校的资源和学生特色,通过专题讲座、现场体验、系列课程等多种形式将碑刻技艺送到不同的学校,送到更多未成年人的身边。2014年3月,“碑刻技艺进校园”项目荣获“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案例”二等奖。
碑刻技艺展示体验中心陆续推出了针对普通市民的“碑刻技艺进社区”活动,针对外籍人士的“你不知道的中国,碑刻是什么”活动等一系列针对性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项目。“苏州碑刻技艺”不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是一块块看得见的碑刻作品、一个个可以摸得着的工具、一个可以亲自感受的过程。
创新“非遗”传承之路
2014年12月初,碑刻技艺展示体验中心推出首届“碑刻传拓技艺培训班”。以培训班的形式“开班授艺”在苏州碑刻技艺传承史尚属首次。
培训班与“师傅带徒弟”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苏州碑刻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设计为一个适合组织传播的知识系统,传授技艺的过程更加科学、规范;其次,传授技艺的不再是传统的“师傅”,而是一个专业团队,学员们能够集合各位老师之长,融会贯通;再次,传授的对象是一批学员,而非个体的“徒弟”,学员之间可以相互切磋、传授技艺的过程也更加透明。
来自8家单位的12位工作人员成为首届“碑刻传拓技艺培训班”的学员,他们涉及文博、园林、教育等三个系统。经过5个工作日30个课时的系统培训,这些学员能够独立完成“碑刻传拓”整个流程,系统地掌握了“苏州碑刻技艺”的特点。
(2014年12月23日7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