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1-09)作者:李恩佳

  近年来,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先后推出多个民俗文物展览;诠释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使观众能在咫尺之间,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依托馆藏 彰显特色

根据馆藏情况,河北民俗馆确定以老月份牌广告画、传统家具和清末民间绣裙等服饰配饰为主要内容进行策展。这几类藏品是十分贴近民众生活的老物件,颇有观众缘,观众参观后有反响、有共鸣。

老月份牌广告画作为传统年画的一个分支,融中国传统年画与日历表、商品广告于一体,在年终岁尾时随商品免费赠送客户。“岁月旧梦——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老月份牌广告画展”,精选了一批馆藏月份牌广告画作品,并配合同一时期的怀表、八音盒、梳妆盒等藏品共同展出,既丰富了展示内容,也更生动,更直观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那段历史的文化风情。

“雅居佳品”展览围绕“家居陈设”主题,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生活的追求。在古典、宁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展室中,品味中国家室的优雅,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给人以亲切、自然、怀旧之感。

“裙舞霓裳——晚清民初服饰佩饰展”,精选了晚清民国初期,馆藏的部分汉族民间服饰、配饰进行展示,彩绣裙、虎头帽、三寸金莲绣鞋、银首饰等等。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经济生活和民俗风情,凝聚着老辈人的生活经历,透视着社会变迁的轨迹,展示了日渐消逝的生活方式。

这几个展览观众喜闻乐见,老人因此怀旧、年轻人感到新奇,真正达到了“让文物说话,让故事吸引人”的效果。一位老人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我小时候就用过这样的东西,几十年不见了,真亲切。”

挖掘内涵 突出亮点

充分发掘文物展品内涵,是博物馆展览的新趋势。只有研究透彻,才能让观众看得懂,才会有收获。只有了解观众的兴趣点,突出亮点,才能吸引观众,否则,进了展厅,走马观花,收获甚微。

月份牌广告画记录了百年商业文化和民风民俗。策展中,民俗馆认真发掘整理了年画中的广告内容,作为知识点体现在展览中,使观众在欣赏年画作品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

“雅居佳品”展览充分利用展厅侧墙,以图片、文字、线描图相结合的形式,分椅凳、柜架、桌案、床榻、其他五大类,专门制作了以明式家具珍赏为内容的展板,图文并茂,丰富了展览内容,让观众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取丰富的信息量。

“裙舞霓裳——晚清民初服饰佩饰展”以绣裙为主题,辅助绣荷包、香袋、扇套、钥匙包、发簪、步摇、手镯、百岁锁、银项圈等展品,深具传统韵味,还有一种前卫的时尚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递者,为许多设计者的带来灵感。

  创新陈列展览 提升服务水平

陈列展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还应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空间,根据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设计理念,遵循观众便利的原则,营造便捷的环境氛围,给观众更多的人文关怀。

“岁月旧梦”展厅在原有建筑平面布局上进行调整与规划,扩大了展示空间和展厅出口面积,解决了原中心展柜遮挡视线的问题,并增加了专门的观众休息兼视频播放区域,功能更加完善,参观线路更加清晰便捷。

“雅居佳品”展将家居陈设展厅和工艺品销售点的展示相结合,使之更加具有开放性、鉴赏性与娱乐性,提高了使用功能。

整体设计基调则以庄重、素雅的风格为主,辅以鸟笼形挂灯、木窗棂等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饰品做装饰,营造出一个既适合当代人审美观念、又能体现展馆历史文化品位的空间场所,让人们回顾历史,感怀过去的同时,体味心灵的升华,让观众领会展览主题的精神实质。

为了延伸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民俗馆将坚持多年的“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不断完善,与多家学校结为共建单位,设立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巡回展览、讲座、展演、手工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启了传统文化教育之门,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几点思考

让文物“活”起来,就要盘活馆藏文物资源,提高藏品利用率。为此,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积极策划实施更多具有学术价值、感染力和传播力的自创文物展览。在此基础上综合挖掘、整合省内、省际之间多馆文物资源优势,按照不同的主题内容进行排列组合、集中推介,形成品牌,扩大影响力。在走出去的同时,要积极引进来,互通有无,不断加强馆际交流与合作。

让文物活起来,学术研究很关键。首先是对藏品的研究,把研究做透,把家底弄明白,再在展览形式上下工夫,才能挖掘出有效的信息通过展览传达给观众,才能让观众“看热闹”的同时,也了解其中的“门道”,了解文物背后丰富的文化信息。其次,要注重对观众的研究,了解观众的需求和爱好,了解观众的构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策划展览、做好相关服务。同时,要培养全省博物馆展览、藏品研究等方面人才,建立一套符合博物馆自身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实现全省博物馆科研人才梯队建设的合理化。

让文物活起来,就要充分利用传媒多样化的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许多博物馆开始建立藏品的数字资源库,并作为与公众沟通的载体进行合理利用。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微博、微信)技术的发展来促进博物馆的变革,为博物馆沟通公众提供更为便捷、宽广的途径。

让文物活起来,就要树立精品意识。优秀的陈列展览具有时代特点,呈现创新精神,雅俗共赏。博物馆应全面提高精品意识,实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战略,努力提供优秀的陈列展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启迪和支撑。

(2014年12月23日7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