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2-04)作者:丁 燕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新年伊始,武汉博物馆与云南保山市博物馆合作,引进展览“铁血铸军魂——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军人”,以纪念这一伟大事件。展览将持续到3月20日。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陆军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黄埔军校与中国远征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和极深的渊源。在中国远征军的将士中至少有128位团级以上的军官出身黄埔军校。此外,还有大量军校的毕业生担任中下级军官。从上至下,黄埔军人全面地参与了中国远征军中缅印战场作战。
展览分为“中华雄兵光耀异域”“黄埔帅星运筹帷幄”“黄埔军人铸造新军”“黄埔将士血战沙场”四个部分,运用近160幅图片和军用物资、生活用品、徽章等200余件实物再现了72年前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程,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远征军的浩然风采和黄埔军人的热血英姿。实物展品有军用物资、生活用品、徽章等几个大类,其中“张祖武炸惠通桥与‘五五’纪念章”尤为珍贵。
惠通桥是爱国侨领梁金山捐资筑桥,聘请美国阿柏兰德工程师设计,建桥材料用火车由仰光运至腊戍,后用汽车运至缅甸边境之南坎,再用骡马驮至怒江桥工地。1932年动工,1935年落成。作为怒江上唯一能行汽车的通道,该桥对抗日战争时中缅之交通和开发滇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942年起,日军在东南亚节节胜利,抗日形势日益严峻。5月5日,中国远征军为阻挡日军进军云南的步伐,毅然炸掉了惠通桥,利用怒江天险挡住了日军前进的步伐。“张祖武炸惠通桥与‘五五’纪念章”即为陆军独立工兵第二十四营营长张祖武(黄埔六期学生)于民国三十一年五月五日炸毁惠通桥,阻敌于西岸而专门制作的纪念章,目前仅发现这一枚,当属反映滇西抗战的珍贵文物,历史的见证。
在中国远征军中,200师和戴安澜将军(黄埔三期学生)是不可绕过的名字。1942年3月1日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先头部队200师奉命由滇西入缅作战,戴安澜任师长,部队有9000人。在滇期间,他先后指挥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立下赫赫战功。1942年5月戴安澜在缅北茅邦村重伤殉国。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纷纷为他赋诗纪念,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他为“军人之优良楷模”。此次的展品中有一件200师士兵申安国使用的美制军用水壶,独特的是申安国还在水壶上刻了许多内容,除党旗国旗其余的是英文,底部有1944印度的字样及“印度泰姬陵”图案,真实地记录了部队的行军历程。
在中缅印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滇缅印战区也是抗战历史上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唯一取得完胜彻底击溃日寇的战区。黄埔军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抹磨灭的功绩,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和辉煌的一笔。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