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2-17)作者:李晓松
“自然的吟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花鸟画精品展”作为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庆祝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收官之作,2014年12月18日晚在美丽的塞纳河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展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清至近现代花鸟画精品64件套,涵盖了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画作。
展览从馆藏一万多件书画中精选出明清至近代代表性画家画作,以充满文学气息的浪漫语言,将明清以来花鸟画的嬗变与演进过程娓娓道来。中国的花鸟画,通过对自然生物的描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集中体现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标准,成为中国人移情寄物、抒发胸臆的艺术载体。展览以历史线索为主体,从绘画欣赏的角度,力图引导观众透过中国画外在的形式,去了解、体味画家的心灵,了解中国绘画艺术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作为输出性原创临时展览项目,展览于2009年制作完成,在国内多地巡展,此次巴黎之行,是该展首次出境展出。
作为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第一次接受的文物展,中心方面十分重视,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了宣传工作,其宣传广告遍布香榭丽舍大街及地铁站。展览开幕当天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及夫人亲临现场。
为提高展览社会影响力,三峡馆提供了中法双语版的说明文字,编印出版了中法文版的展览精品图录和明信片,加强了展览信息传播效果。展览图录深受法国观众的欢迎,在第一批图录很快售罄的情况下,一再打电话催问、订购。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位于塞纳河畔、与大小皇宫隔河相望,是一座有着近150年历史的石构建筑,高窗通顶,气度不凡。这幢房子原为19世纪法国伯爵孟德斯鸠·弗桑萨克的私宅,属于文物遗产保护之列。中心在完整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拓展了其功能和作用,在这样一栋古色古香、有着历史故事的楼宇里展出中国古代书画,无疑增添了厚重感。
因场地原因,展览在原来八十件展品的基本础上,精选六十件明清至近现代的书画精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法国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展览策展人将原有的展览文本全部重写,着重介绍中国书画的基本常识、文房四宝,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书画中的图案表现和文字表述方式,比如四条屏、手卷、折枝花、“五瑞图”“喜上眉梢”“五子登科”等知识,使法国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书画的装裱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寓意。图册中附有一篇学术文章,介绍中国花鸟画的艺术内涵。
展览形式设计方面注重中国文人文房雅玩的再现,在展厅外设计了一个书桌,摆放了纸笔墨研及两枚印章,印章上分别刻有“自然的吟唱”、“巴黎”字样,用中国线装书式样的本子作为观众留言薄,这两枚印章和形式独特的留言薄,受到所有观众的喜爱,他们纷纷将印文钤在自己喜欢的书本上和留言处。展厅里配有优雅的古琴曲、焚以淡雅的檀香增加了书卷气和清雅的文人气。从展览现场观众反馈的情况看,这样的展陈方式很受观众的欢迎。
以书画艺术品为载体,从内容题材、文字描述、书画工具等多方面,体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展现中国绘画艺术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蕴,引领法国观众感受中国花鸟画的美好寓意与博大情怀,体会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产生的精神火花。展览现场气氛热烈,法国观众由衷地喜爱和欣赏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绘画珍品。
文物出境展览,文物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此次展览的展品包装、运输、报关和保险工作,均委托具有文物艺术品运输和保险经验的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三峡馆展览项目组与所委托的公司提前反复磋商,敲定每件展品的包装方案、运输方式、运输路线、海关出入境手续办理等,周密考虑到每个环节,确保文物展品安全运抵巴黎。
在布展现场,布展人员对文物开箱、点验、布展、灯光调节等环节一丝不苟,将工作做到最好。由于展墙多次使用,残留了不少小钉,布展人员用手在墙上慢慢地摸、细细地看,将钉子一个个拨出来。这种工作态度,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他们对文物的尊重和敬畏感油然而升,对我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对展览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协助,对展厅的安保措施、干湿度控制等问题,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同时中心对此次展览进行了历年办展以来最大规模的宣传,仅由中心殷福主任亲手签写的邀请函就发出去了三百多份。由于中心对展览的前期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才有了开幕式时因来宾过多,而不得不限制人数分批参观,开展之后观众络绎不绝,画册一再脱销的现象。这些宣传推广和展览开展前的准备工作值得学习和借鉴。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