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2-17)作者:本报记者 崔 波
【展览基本信息】经过紧张的筹备,大型国际交流展“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2月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至5月10日,展期三个月。
本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密茨凯维奇学院(Culture.pl)联合主办,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波兹南国家博物馆、波兰驻华大使馆协办,且受到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和赞助商波兰铜业集团(KGHM Polska Miedz S.A)的资金支持。
【展览特色】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波兰独具特色的历史与艺术,是波兰艺术在中国的首次大规模亮相,是中波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势必会推进波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增进两国人民的情谊。展览得到中波各级文化机构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筹备过程中得到了中波双方领导的支持与无私帮助。中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波兰驻华大使馆对展览鼎力支持并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中国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和中国驻波兰大使徐坚为展览图录撰写致辞;波兰总统夫人安娜·科莫罗夫斯卡、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部长玛戈拉塔·欧米拉诺夫斯卡女士、波兰外交部长格日戈什·斯海蒂纳担任了本次展览的监护人,玛戈拉塔·欧米拉诺夫斯卡和波兰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基也为图录撰写了致辞。
此前在国内,没有系统介绍波兰艺术史的权威著作出版,更谈不上有作品系统展出,本展弥补了这一缺憾。展品来自波兰近20家大型博物馆和艺术品收藏机构,涵盖15至20世纪的波兰绘画、雕塑、丝织品、金银器等多个艺术门类的精品近350件,很多展品是从各馆的基本陈列中撤下来的,比如近6米长、3米多宽的华沙王宫博物馆基本陈列中杨·马特义科的巨制《国王斯蒂凡·巴托雷在普斯科夫》,可谓是奉献给观众的一道艺术大餐。
展览策划和设计充分显示了策展人员对波兰历史与艺术的深刻理解。波兰是天才作曲家肖邦的故乡,今年也是肖邦诞辰205周年。基于此,在展览内容策划方面,策展人员以浪漫主义时期的天才作曲家、波兰的游子肖邦作为展览的象征人物,因为中国大多数观众了解和认识波兰和波兰艺术是从喜爱肖邦的音乐开始的;在展览结构方面,以时间为序,系统地呈现了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发展脉络,在每一个时期下,又分若干小组表现艺术发展的多个层面,除了展示这5个世纪的艺术杰作时,也介绍波兰的历史的基本事实,意在拉近观众与波兰的距离;在展览形式设计方面,融入了波兰元素,如两个展厅分别采用了波兰国旗的白、红两色。部分展品提供了二维码导览和微信语音导览。
【内容解读】波兰艺术始终保持着自由的精神,无论是精美绝伦的中世纪宗教艺术品,极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还是饱含爱国情怀的历史画,享誉世界的招贴画,都具有非凡的魅力。展览按时间顺序,由中世纪艺术(15世纪)、传统波兰艺术(16—18世纪)、波兰的衰落和丧失独立时期艺术(18世纪)、被压迫时期的“国家精神”艺术(19世纪)、“青年波兰”时期艺术(19、20世纪之交)和现代艺术(20世纪)6个单元构成,将波澜壮阔与灿烂辉煌的波兰历史与艺术完整地呈现在中国广大观众面前。
波兰的中世纪艺术主要是宗教性质的,是为了满足教堂举行仪式和祈祷的需要而创作的。自中世纪早期开始,祭坛成为教堂的中心,祭坛装饰有雕塑和绘画,这些都成为中世纪最具艺术价值的精品。本单元的精品是末日审判祭坛、圣母子(美丽圣母型雕像)等。
16—17世纪时,波兰政治和经济达到鼎盛。处于“东西方之间”的地理位置,使独特的波兰文化繁荣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萨尔马提亚”时期。找寻久远历史传统以及跻身辉煌历史民族之列的“萨尔马提亚”思想观念对16—18世纪波兰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绘画领域,最能体现这一思想观念的即“萨尔马提亚肖像画”。其中,棺材肖像画是早期肖像画的一个特殊变种,几乎只见于波兰,它与那时广泛流行于波兰的丧葬习俗密切相关。肖像画和古典的波兰服饰、品类繁多的手工艺品、装饰精美的武器以及高水平的纪念章和袖珍画共同构筑了传统波兰艺术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展出精品是《波兰国王及公爵国徽肖像画》、“波兰式亲吻”瓷像、圣餐杯(上图)等。
18世纪最后几十年是波兰启蒙运动时期,此时,陷入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波兰尽管推行了一系列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措施,也无法扭转国家走向崩溃的命运。18世纪末,曾经国力强盛、幅员辽阔的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消失于世界政治版图之上。波兰国力衰落之时,艺术却迎来了一段时期的发展,这得益于波兰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国王对宫廷内外艺术的大力支持。最著名的海外艺术家是波兰化的意大利人马切洛·巴恰雷利,他为波兰王宫创作了一系列有关波兰历史题材的大幅画作,为19世纪蓬勃发展的历史画提供了核心题材。本单元精品包括马切洛·巴恰雷利的《手持时漏的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杨·马特义科的《波兰—1863年》等。
国家独立地位的丧失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的功能、赞助人和观众都发生了改变。新观众们对于国家的过去、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以及民间风俗很感兴趣,这些需求带来了历史画、风景画、肖像画以及风俗画的繁荣。历史画是19世纪波兰艺术中最重要的领域,在很长时间内,甚至可以说直至今天,历史画都成为国家记忆和历史想象的重要部分;写实主义的风景画同历史画一样,旨在宣扬民族历史,表达对祖国和祖国风光的热爱;更加世俗的绘画类型,如肖像、美丽女子、裸体女性、普通场景以及装饰性的静物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政治压迫的19世纪见证了艺术创造力的异常繁荣。波兰人民从动人的诗歌、优美的本土风光、昔日辉煌的记忆、民间艺术传统以及肖邦的音乐中找到他们的精神家园。艺术支撑下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使波兰存续下来,并在20世纪得到重生。本单元分为“历史画”“风景画”“民俗画”“华沙——青年肖邦居住的城市”“肖像画”“裸体画”“室内画”“静物画”“宗教题材”和“东方题材”等小组,精品是杨·马特义科的巨作《国王斯蒂凡·巴托雷在普斯科夫》,风景画大师约瑟夫·切尔曼斯基的《好天气》等。
19、20世纪之交是波兰绘画的“黄金时期”。与前一时期历史画占主要地位形成对比的是,此时的艺术标榜“年轻”和“新颖”,艺术开始从爱国主义的使命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的是追求纯粹的艺术价值。为了迎合这个时代“综合艺术&rdquo
;的需求,当时绘画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与诗歌和音乐联系紧密(尤其是肖邦的音乐,曾经成为很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为了达到“诗歌化”和“音乐化”的目标,告别了现实主义的画家变得大胆起来,他们拒绝欧洲绘画中常用的透视法,转而采用一些非同寻常的色彩和变形。他们用前所未闻的技法丰富绘画的色彩。“青年波兰”时期的波兰绘画在民族责任和“纯粹艺术”之间,在固有传统和来自欧洲艺术中心的现代冲击力之间实现了平衡。本单元的精品是斯坦尼斯瓦夫·维斯皮安斯基的彩色玻璃窗《天父——创世》、亚采克·马尔彻夫斯基的《死亡》等。
1918年波兰恢复独立是波兰艺术史的重要转折点。时代赋予艺术和艺术家新的社会使命。艺术的各个领域都蓬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新一代先锋派年轻艺术家们进行了一种将社会主义新风貌同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尝试。1956年以后波兰政治的“解冻”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自由表达和同现代艺术潮流对话的机会。招贴作为公众空间展示的“街头艺术”,在波兰艺术中扮演重要角色。波兰招贴艺术肇始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50至60年代达到鼎盛,出现了享誉世界的“波兰招贴学派”。这一学派的艺术家认为招贴不仅仅是宣传和传播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可塑性强”且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他们的作品以非常规的构思和联想、简洁明快的艺术形式以及浓烈鲜艳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本部分展出的70余幅波兰招贴精品均来自世界上第一座招贴艺术博物馆——建于1968年的华沙维拉诺夫招贴博物馆。本单元的精品是索菲娅·斯特雷彦斯卡的《七月-八月》、博莱斯瓦夫·茨毕斯的《春》等。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