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3-03)作者:刘杉

  藏品征集迫在眉睫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随着历史的久远,老一辈革命家在世的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文物的抢救性征集。就笔者所在的西柏坡纪念馆来说,为提升自身的教育功能,挖掘历史、拓展研究,西柏坡纪念馆全面开展了抢救性征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文物、资料工作,并拟定了年征集计划。目前,在以陈列保管部和研究部为主要力量的征集小组已遍及北京、重庆、武汉、山东等地,先后采访了在西柏坡时期工作过的十几位当事人,比如:中组部南下干部培训班成员冉中、总政治部第一室主任黄镇夫人朱霖、中央机要处译电员徐爱民,此次征集到口述录音六百余分钟和几十件珍贵的文物、照片,整理出十余万字的回忆材料,丰富了西柏坡纪念馆馆藏。另外,除抢救征集原始文物以外,西柏坡纪念馆加强与兄弟纪念馆的联系,互相交流复制有共性的历史文物,使同一件展品可以在不同的地域展出,扩大宣传,增加受教育范围。比如:西柏坡纪念馆做为解放战争的总指挥部,与辽沈、淮海、平津以及毛刘朱周任生平等纪念馆互相交流有共性的历史文物。

账目管理及时有序

怎样才能使藏品保管工作做得更好,首先,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高度重视。一要安排专人管理,避免身兼数职;二要下大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物藏品管理队伍。请文博业务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对管理工作的认识,还要多创造机会让管理人员“走出去”,开阔眼界,互相交流。其次,作为账目和库房两个岗位的管理员要有高度负责、一丝不苟和甘于平凡的工作态度。比如:一件藏品征集回来以后,账目管理员要进行尺寸、年代、完残程度等基本信息的采集,制作信息采集卡,登录流水账,被认定为文物的要登录总账,账目完善的还要登录分类账;库房保管员要进行摆架、编号、制作方位卡,特别是要定时对藏品进行检查,开窗开柜通风换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要备份文物藏品的电子账目,做到账目管理双保险,方便查找利用。目前,正在开展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以后的账目建立、库房保管以及数据库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文物藏品的信息采集要及时、全面,记录要准确,摆架要科学,特别是要求有关部门或人员在思想上对藏品保管工作要高度重视。在完成此次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外,其它一般藏品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也要做为一项长期的必要的工作来做,以完善藏品保管工作。

科学保护不容懈怠

首先,要完善硬件设施,创造一个现代化的藏品管理保护环境。革命纪念馆的文物藏品多是当时的电报、批示、信札和当事人穿过的衣服、用过的桌椅板凳等物品,相对于历史文物来说经济价值不高,这就使一些藏品管理部门淡化了对他的重视程度。比如:库房面积陕小,不能适应各种质地的文物藏品进行分类摆架放置保管,再加上没有恒温恒湿设施,一些纸质品、棉质品因气候的变化和不适,逐渐变黄变脆或受潮出现自然损坏,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将不利于文物藏品的永久保存和方便利用。所以建设一个空间宽敞、结构科学、具有恒温恒湿、防盗等设施的现代化文物库十分必要。其次,要培养文物藏品修复人才。随着年代的久远,革命文物因材质的关系损腐现象不断发生,这就要求纪念馆要有自己的专业的藏品修复人才。记得2006年因工作需要,我与同事赴北京拜访吴冠中先生,谈到油画的清洗修护,吴老十分认真地讲道:“清洗、修护油画一定要慎重,最好请国家级的油画修复专家来做这件事,而且要经过论证后方可动手,如果修复条件不成熟或不具备,宁可放着也不要轻易动手。”目前,全国大多数革命纪念馆都藏有革命题材的名家作品,对这些作品怎样保存、保护,是纪念馆亟需思考的问题。最后,建设现代化的文物库和藏品修复要同步进行,避免出现以下情况:即建设好了一个现代化的文物库,而文物藏品却停留在损腐严重的状态上,那么这个文物库的现代化功能将失去意义;如果文物修复工作做的很好,而文物库仍然没有现代化的保护功能,那么抢救工作将前功尽弃,所以这两项工作都需要做好。

文物的征集和保护是陈列保管的前提工作,在这两项工作做好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文物藏品的研究利用。首先每件藏品入馆后,有关管理人员除对藏品进行尺寸、质地、形态特征等基本信息的采集外,还要对它的流传经过、背后的故事、自身存在的价值等信息进行再挖掘,最后组织成文章,以文物史话的形式打印装订进行留存,尽量做到每件藏品都有一段完整的故事。其次是发表或辑印成书。条件具备的还可以将研究出的成果辑印成书,以留统性的永久性的文物档案。最后要加强藏品的利用,要让讲解员及时看到对文品的研究成果。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解物在陈列中活起来,并真正成为联接观历史的桥梁。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多展、巡展,让观众看到除了陈列以外的了解到除了展览以外的历史。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