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2-17)作者:

中国文物报社、河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湖北博物馆、辽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河北博物院、黑龙江省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晋江博物馆、淮安市博物馆联合举办

三阳开泰,寒退温升,阴消阳长,冬去春来。羊年春节来临之前,生肖文物联展又与13座城市的观众见面了。

羊与“阳”谐音,与传统观念中的“阴”对应。《说文解字》里说,“羊,祥也”;青铜器上,人类把吉祥写作“大吉羊”……自古以来,羊代表积极、向上,冬去春来、万物萌发,给人类带来精神抚慰,它们是美好事物的征兆。有据可考的羊的驯化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以前,作为“六畜”家族的重要成员及姗姗来迟者,山羊和绵羊伴随着中华民族步入文明,影响着我国文字、饮食、道德、礼仪、美学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商代有“羊方”部族,周代有“五羊衔谷”,汉以后民间流行以羊为题材的“玉吉祥”……羊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人类养羊、用羊,喜爱羊,看重羊,世代相传着牧羊的故事,并且相信:羊大为美,国泰民安。

因此,人类在驯化了羊之后的数千年里,不吝用最吉祥的语言、充满创意的形式来描述羊的至善至美——祥和、善良、温顺。文物里的羊,是人类对羊的亲切解读和由衷欣赏,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赞美。作为十二生肖中最温情的物种形象,“三阳开泰”“九九阳春”是人类通过羊发出的最温暖祝福。人们通过绘画、雕刻、造型,描述了人和羊的各种故事,故事里的人羊情感,或悲情,或温暖,或稚趣,或祥瑞,反映了人类和羊在文明发展史上的相伴相随。

逢乙未羊年新春到来之际,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中国文物报社与河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河北博物院、黑龙江省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晋江博物馆、淮安市博物馆等12家博物馆共同策划举办“九九阳春——乙未新春羊文物图片联展”,精选12家参展单位以及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文物研究所、首都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汉阳陵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收藏的代表性羊文物图片250余幅,内容涉及金、铜、玉、石、陶、瓷、象牙、玛瑙、竹等材质的羊造型、羊饰文物,以羊为题材的书画、壁画、岩画、画像石、棺椁彩绘、瓷画,以及作为自然标本收藏的现生种野羊和家羊等。展览从羊的起源(六畜之羊)、羊和人的关系(饮食说羊、穿戴说羊、以羊为用、牧羊人生)、羊饰的艺术解读(玉羊启泰、三阳开泰、匠心精巧、羊在书斋)、羊与信仰(祭祀之羊、图腾之羊、生肖之羊、神话之羊)等视角,阐释了羊文物历史悠久、浓郁厚重的艺术价值和精神意义。遴选的文物图片,或为宫廷匠艺精美绝伦,或为青铜礼器典雅庄严,或为民间小品活泼多变,或为实用器具智慧创造,均为各大博物馆羊题材文物的精品,如两岸故宫藏九九阳春图、九阳报喜图、九阳消寒图、三阳开泰图、柳荫牧羊图以及三羊图、四羊图书画,三羊戏婴牙雕插屏、金星玻璃三羊开泰山子、铜镀金洋人牵钟;天津博物馆藏玉羊群组;浙江省博物馆藏瓯窑、越窑瓷羊;西安博物院藏陶羊群组;甘肃省博物馆藏木羊群组;河北博物院藏熊羊纹金饰,河南博物院藏铜奔羊、陶羊圈和宰羊俑;汉阳陵博物馆藏绵羊俑阵;广东省博物馆藏三阳开泰青花粉彩碗、鹿羊雕板;辽宁省博物馆藏青玉十二生肖俑、碧玉三羊开泰插屏心、红木百宝嵌三阳开泰盒;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羊形车舆饰;四川博物院藏近代少数民族羊制品,羊首人身俑;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现生种羊标本,等等。本次展览收入30余幅辽宁省博物馆羊题材文物图片,数量为各馆之最。

在寓意祥瑞的羊年新春伊始,本展览从2015年2月6日起直至3月30日,分别在国家文物局的文化遗产展示平台——北大红楼橱窗以及河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河北博物院、黑龙江省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晋江博物馆、淮安市博物馆等12家博物馆同步推出,给这13座城市的观众奉献了一道节日的文化甜点。展览形式各异,河南博物院延续马年春节传统,仍将展览放在博物院广场上,凸显羊年喜庆氛围;四川博物院在博物馆入口采用高清大幅显示屏循环播放展览内容;天津博物馆在明亮的共享大厅布展……此外辽宁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西安博物院、淮安市博物馆等通过微信微博、官网以及地方平面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本地观众了解、关注九九阳春羊文物图片展。联展还受到各地中小博物馆及其他社会机构的关注,据悉,本次联展结束后,会陆续走进这些城市的其他博物馆以及社区、学校和乡村继续进行流动展览。愿各地公众悉心品鉴羊文物的艺术之美之余,共同祈福羊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贾 米)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