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3-03)作者:李立华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文化惠民,河北博物院面向广大公众推出了“文博讲坛”。2014年6月9日“文博讲坛”首期开讲,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了《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讲座。此后,“文博讲坛”每周日举办一期,根据讲座效果不断优化宣传和授课方式,先后推出“战国文字艺术”“元代青花瓷器欣赏”“从传统文脉看当代中国画发展”“窑火守望,瓷中芳华”“印象派的世界”等33期,内容涉及文物考古、历史纵横、书画鉴赏、艺术品鉴等方面,主讲人都是在上述领域较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从讲座选题到现场施讲,他们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从中受益,“文博讲坛”逐渐成为河北博物院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块阵地。
一
“文博讲坛”开办之初,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要求既要突出文博主题,又要具有广泛性和趣味性。把“文博讲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品牌。为了确保“文博讲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从会场布置、组织协调到指示牌的设计制作及宣传单的打印分发,都做到了职责分明,工作到位。为了将讲坛讯息广泛、及时地传递出去,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的同时,博物院办公室还特别开设了微信平台、QQ群及博客,各有侧重地发布讲座预告、讲座内容及现场图片视频等,随时与观众互动。这些举措,为广大观众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
开讲半年多来,“文博讲坛”不仅拥有了一批专家、学者型的讲师队伍,更培养和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听众,石家庄市民张振辉就是其中一位。几乎每个周日上午,他都会走进河北博物院北区一楼报告厅听讲座,在他看来,“文博讲坛”像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此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他告诉工作人员,“聆听‘文博讲坛’的智者之声,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充实了生活,谁能说听这样的讲座不是一种愉悦的旅行呢!这种旅行,不用花钱,没有颠簸,无须走路,绝无风险,但风景奇绝。”
二
2014年9月6日,“文博讲坛”推出第14期“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吗”,主讲人栗永先生追根溯源、纵横捭阖,通过对石家庄城市发展史的考察,推导出如下观点:“石家庄的城市化过程,呈现了两种形态——古代中心城市形态、现代化中心城市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东垣(真定)阶段、真定——正定阶段、石家庄阶段。”这期讲座在河北省会网络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众多热心于石家庄历史文化建设的人士,就“石家庄的城市源头”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他们或撰写文章,或在网上跟帖讨论,共发表讨论文章50多篇。为此,“文博讲坛”于2014年12月21日特别推出后续篇《石家庄从哪里走来》。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期“文博讲坛”采取了“论坛”形式,邀请几位观点有代表性的人士先后登台陈述观点——石家庄市园林局曹书杰、《河北人口》杂志编辑部武现社、作家刘锋,分别以《火车拉不动石家庄》《此“石家庄”非彼“石家庄”》《大城市要有大胸怀》为题进行了研讨。
三
省会某高校教师关山,对工作人员讲述了自己在河北博物院“文博讲坛”的所见所闻,对观众文明听讲的行为表示赞许。关山说,他在河北博物院“文博讲坛”听讲座时,不仅享受到了“零门槛”进馆,更体会到讲秩序带给大家的便利。“那一期是著名工艺大师陈文增讲‘定瓷之美’,讲座开始后,报告厅的大门并没有关闭,观众可以随时入座听讲,但是,报告厅里几乎没有一点嘈杂的声音。主讲人讲得投入,听众们也听得认真,中间不断有人进来听讲,也都是悄悄地进来悄悄地入座。而且,尽管报告厅的前后门都开着,可是许多人都会自觉地选择从后门进来,应该是怕妨碍别人听讲吧。”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大部分人进入报告厅后,都主动地拿出手机调成静音,一些带孩子的年轻父母也都时不时地悄悄嘱咐孩子不要出声。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小细节’,但这些‘小细节’却能让城市的窗口美起来、亮起来。”
“文博讲坛”作为河北博物院拓展社会服务、架起与社会公众沟通桥梁的举措,它所关注的,是公众人文精神的普及;它所提升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更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群众的内在精神品质。这个过程,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领着人们向更加文明、更加美好前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