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4-27)作者:

2014年4月,南京市委市政府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整合博物馆资源、创新博物馆管理体制,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所属的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以及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九家文博单位合并,成立了副局级的南京市博物馆总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要求,南京市博物馆总馆的建立和运行,作为“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一种尝试,在博物馆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文物局把“总分馆”运行机制作为创新案例列入相关文件,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也非常关心总馆的运行模式,对这一创新思路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寄予殷切的期望。

总馆成立后,本着“机制创新、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合作互惠”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属文博场馆及文物藏品的作用,开拓创新,实现“藏品打通”“人才打通”“管理打通”和“服务打通”。

藏品打通

在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各分支机构内实现馆藏文物的有效利用,打破以往各馆馆藏文物互不交流,自我封闭的格局,让过去因博物馆性质特点、展厅空间、题材选择等等限制而无法对公众展示的文物藏品能够更多地展示出来。

在总馆体制下,2014年8月建成开放的六朝博物馆,由南京市博物馆负责展陈内容、形式的设计、制作,从库房中拿出1300余件文物展品,举办了“六朝历史文明”基本陈列。

2014年12月,南京市政府为有效整合全市文化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博场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资政育人的功能作用,出台了《关于建立南京市博物馆总分馆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优化、合作互惠、资源共享、权属不变”的基本原则。今后南京新建国有博物馆,将根据不同情况,尝试采取由不同国有单位、部门负责场馆建设、日常运营(挂南京市博物馆总馆ⅩⅩ分馆的牌子),市文广新局、总馆负责展陈设计制作、展品提供和业务指导的“总-分馆”合作模式。“实施意见”规定了总馆与分馆的合作条件、合作程序、申请审批与考核退出机制以及职责和义务,从政策层面引导探索国有博物馆馆际交流、合作办展的新思路。

总馆根据“实施意见”,以合作办展的方式先后圆满完成了“汤山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鼓楼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展览项目,为各合作单位提供文物展品、仿制品200多件;与“牛首山佛顶宫”、“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也签订了合作办展协议;同时还承担了筹建中的“东吴博物馆”“南唐博物馆”“南朝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展陈内容、形式设计、布展、展品提供等任务。

为确保文物藏品安全,总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报审报批流程,在业务对接、文物现状评估、展场软硬件评估、安全制度订立、文物展示环境监测、日常安全管理等各方面都做到万无一失。

总馆成立后,还充分发挥文物展览、业务人才、场馆共享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展览合作交流,先后主办、承办了一系列国内外展览。

2014年底与良渚博物院合作举办了“良渚灵玉:神与人的对话——良渚文明展”;今年初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办了“殷墟至宝——来自商王朝的遗珍展”;1月,与加拿大多伦多优素福·卡什国家博物馆合办了“瞬间·永恒——加拿大世界人像摄影大师优素福·卡什原作”;3月,承办了由国家文化部、厄瓜多尔瓜亚萨明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拉丁美洲的颜色——瓜亚萨明作品展”。3月27日,承办了泉州、宁波、蓬莱、广州、北海、扬州、漳州、福州、南京九城市共同参与的“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国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长、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关强司长出席了开展仪式。展览文物精品云集,地域特色浓郁,对推动“海丝”联合申遗意义重大。

今年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总馆邀请国内6家红楼梦主题场馆齐聚南京,共同举办“天下红楼聚红楼”主题活动。

总馆十分重视文物对外交流工作,年初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举办了“七宝瑞光——阿育王塔出土文物特别展”(台湾)、“华夏瑰宝展”(匈牙利)等出国、出境展览;与赞比亚卢萨卡国家博物馆、纳米比亚国家博物馆签署了交流合作意向书。

为了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总馆成立后,创办了“文博大讲堂”。按照每月一期的计划,有序开展文物、博物馆方面的讲座:去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主讲《文学与文物:以明代金银首饰为例》;今年1月由南京非遗传承人刘奎龙主讲《南京白话:韶韶老南京年俗》;2月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艺术史博士薛墨主讲《透过绘画看世界——瓜亚萨明艺术中的形与思》;3月邀请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主讲《故宫的世界 世界的故宫》;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首个“江苏省全民阅读日”,总馆邀请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主讲《青春红楼》。

人才打通

南京市博物馆总馆是国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现有正式员工270人,其中高级职称42人,中级98人,编外用工115人。

总馆成立伊始,充分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对总馆人事工作进行创新探索,建立“对内搞活流动、对外广纳贤才”的用人机制,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完成了“总馆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干部聘任、轮岗制度”“干部培训制度”“目标考核制度”“人才引进计划”以及总馆学术委员会章程。为促进人才流动,通过多环境、多岗位锻炼培养复合型人才,确定了“要提拔必轮岗”的原则,把至少在总馆体制内轮换过两个以上的岗位作为选拔人才的必要条件。

总馆在新建成的六朝博物馆开展“理事会”机构建设试点工作,以“议事为主、决策为辅”为指导思想,六朝馆理事会由政府机关、人大、政协的代表,六朝馆代表和社会服务对象代表构成,团结吸纳了一批社会人士为六朝博物馆的建设出谋划策、参事议事,合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六朝博物馆的建设和事业发展。

总馆还以广纳群贤的姿态和标准吸引人才,通过“专家治馆”的方式,提升文博场馆的专业化水准,提高博物馆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南京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优质文化资源与高端文化人才的有机结合。2014年5月,聘请南京大学胡阿祥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分别出任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同时还成立
了“六朝文化研究中心”和“明清文化研究中心”,希望能借助专家之力,为博物馆带出一支优秀的业务团队。

管理和服务打通

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建立起一整套内部管理机制和统一的讲解、接待、宣传等社会服务标准,在各分支机构内推广实施。

为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博物馆讲解队伍能力水平,传承好南京文化,讲好南京故事,总馆发挥优势,积极协助市文广新局举办全市文博系统讲解员业务知识培训,有40余家文博单位的近百名讲解员参加,从博物馆教育、社交礼仪、讲解艺术等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全面提升社教队伍的综合素质。

为充分发挥总馆整体优势,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了“三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预算”“统一采购”。

总馆制定了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各分支机构的近期提升和长远发展,明确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近期以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为抓手,全面提升各分支机构的软硬件、管理和业务水平;力争用5-8年的时间把南京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博物馆名城。

总馆为整合资源、节约开支,对大宗物资和公共服务项目采取了集中采购的方式,例如物业管理、空调、消防、监控等系统的维保等都由总馆统一采购,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公共财政的投入。

2014年度,总馆共举办展览68个、接待观众400余万人次;门票营收1480余万元。全年举办“主题日”“夏令营”“市民讲座”“文博大讲堂”等社会文化活动40余场,与上一年度各馆统计数据相比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南京文博场馆成为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采的最佳窗口。

问题与思考

南京市博物馆总馆成立一年来,在开展各项工作、拓展业务领域、完成重大项目、提升社会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各馆发展不均衡,有的分支机构成立时间早、文物藏品丰富、人才底蕴深厚,有的分支机构则是刚刚组建,力量薄弱、空白点多。各分支机构如何协调发展、共同前进,是总馆面临的一大难题。

其次,总馆成立是为了发挥整体、规模优势,势必强调共性,而削弱了各分支机构的特点、特色,如何在保持共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各分支机构的个性,使之在各自的优势领域中继续做强做大,是总馆遇到的新矛盾。

再有,总馆为发挥集约效应,将人事、财务、文物藏品等事务进行集中管理,各分支机构的自主权限大大弱化,如何保持、调动各分支机构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也是总馆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将多个综合、专题、遗址、纪念馆等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合并为综合博物馆性质的“总馆”,是博物馆界的热门话题;针对国内文博界普遍存在的“体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等发展问题,如何以创新的方法和理念解决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体制”“藏品”“人才”和“资源”的整合、融合问题,这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和普遍价值的研究课题。

南京市博物馆总馆成立以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为我国文博系统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 (南京市博物馆总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