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3-17)作者:果美侠 杨畦

2月5日,“皇城珍宝东莞藏——东莞市博物馆藏故宫调拨文物展”在东莞市博物馆开展。

展出的108件文物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珍贵艺术品,1973年从故宫博物院调拨东莞,曾 于1974年春节第一次与东 莞 市 民 见面,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此次展览是该批 文 物40年后 的 再 次 亮相,东莞市博物馆期望通过举办展览,重现故宫调拨文物的风彩,让广大市民了解其重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与昔日策划展览社教活动不同的是,此次展览配套的社教活动,是东莞市博物馆向故宫博物院“借”来的。这一大胆的想法与尝试,使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借展”,也有了“借教”。“借教”这一想法的萌生,是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在温暖的厦门,东莞市博物馆邂逅了故宫博物院的经典教育项目“朝珠DIY”,便萌发出将其借来与东莞市博即将推出的“故宫调拨文物展”结合起来的念头。这个想法得到了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宣传教育部闫宏斌主任亲自带队,于2月4日至9日赴东莞市博物馆,开启了两馆之间的首次专项社教合作。合作的形式包括授课指导、课程展示、教育理念分享以及教育册页、教学课件及教学用具等相关资源的共享。这不仅是与东莞市博物馆一家博物馆的合作,更是与珠三角文博界社教人员的一次社教互动与理念分享。东莞市民也因此不仅可以参观来自“皇城”的珍宝,更可亲自参与来自“皇城”的社教活动。此次两馆的成功合作,为国内博物馆之间首次社教项目的合作开启馆际合作新模式。

社教沟通需要创新

文博单位之间相互“借展”是平常之事,展览和保管人员针对展览的交流与沟通,可以提升各自的业务水平,于馆于己都大有好处。但从未有过社教项目的“出借”之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博物馆社教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高的要求。社教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博物馆特色创新研发自己的教育活动。创新为博物馆社教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活动内容的丰富、形式的新颖,更是博物馆社教人员享受成就感的机会和来自内心的“自我鼓励”。

博物馆社教工作,不要copy要share在众多研讨会上,国内社教专家均指出:不少的博物馆喜欢copy社教活动,照这样发展下去,有的馆很难走出一条充满自信的路子。其实,没有必要copy,大胆地“借”过来,把活动策划的理念,活动实施的经验以及社教人员的心得与大家share,利用原创与本地策划结合形成“新的社教模式”,能够让博物馆在社教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进。这里的copy,是指简单的社教形式的复制而忽略社教理念本身,而share即分享,则可以汲取优势资源,节省人力物力,扩大宣传影响。以这次“朝珠DIY”的活动为例,故宫博物院沉淀了七年的社教活动,在七天之内即为东莞市博物馆所用,中间省去了大量社教研发与完善的时间。而原本在故宫才能参加的活动,东莞市民却可以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借教”要具备精妙的合作原点

作为国内博物馆合作的首次“借教”案例,故宫与东莞市博物馆并非突发奇想,不着边际。此次展览展出的是40多年前从故宫调拨的精品文物,为“朝珠DIY”这一社教活动的输入/输出创造了先天条件。这并不是说,具备这一条件,合作即可成行。因为如果没有东莞市博物馆社教人员的灵活与执着,没有故宫社教人员的睿智与大度,合作双方的握手恐也很难实现。因此,看似简单的合作,却需要精妙的合作原点。原点的寻找,需要双方的智慧、沟通、友善与互助。

  故宫博物院年观众量高达1500多万人,北京为扭转人群扎堆儿的局面不止一次出台政策,希望将观众群体往其他博物馆分流。在这种背景下,借展是资源分享给各地观众的一种方式,而“借教”也不例外。“朝珠DIY”作为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第一个课堂动手教育活动,在经历7年的时光淘炼以后,仍然备受大众追捧。引进一个经典、成熟的社教活动必然比临时策划一个新的社教活动效率和效果都好很多,也可以节约更多时间,让社教人员在双方共同的高起点上,得到长足发展。

馆际教育合作可以大带小,强帮弱

博物馆之间的教育合作,以大带小,强帮弱的方式,可以增强大馆的辐射力,又能促进各级博物馆的交流,提升小馆的业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随着社会教育在博物馆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通过共享,可以让大家相互影响,相互帮扶。如果形成一种机制,国家级馆带地方级馆,一级馆带二级馆,以此类推,文博业界的交流、业务工作的开展、人员素质的提升则会有实质的提升,利于共同推进中国文博事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促进公共文化的进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