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3-17)作者:曹爱生
前一段时间《中国文物报》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标题,刊载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的消息。“横看成岭侧成峰”,作为文博人的我,读了这则消息后,联想自己的工作实践,则想说说“文博人也要努力‘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意义已经多有论述,我以为重要的是如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中“保护”“抢救”是为了让“古籍”得以存世,“加强管理”是强调了工作要求, “合理利用”则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关键。如果在“保护”“抢救”以后,仍是“束之高阁”,是难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在我从业文博工作的十多年生涯中,就曾多次遇到过这样的事。笔者所在的地级市是南宋末代宰相陆秀夫的“衣胞之地”,流传着陆秀夫许多感人的传说,建有陆公祠。陆公祠还是省级文保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弘扬陆秀夫的爱国主义精神,几年前当地政府部门投资对其进行了修缮,并对基本陈列进了更新。在基本陈列更新时,需要陈列陆秀夫考中进士时的《皇榜录》。
一位请来协助工作的文化局老局长特地到当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竟“无功而返”。我无意中得知这个消息,在请教了当地高校一位专门从事状元研究的教授以后,终于在《四库全书》找到了《皇榜录》,解决了难题。所以说,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就要在“利用”上下工夫!
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因为这些“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诠释文物、再现古代生活场景。这样的例子在文博工作实践中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多年前,我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但至今还记得这个馆展厅入口处的那幅反映古人类生活全景画中成群的大象。至今还记得这个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我的话,画面中成群的大象绝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杜撰”,其根据就是在当地考古发掘时出土的大量象牙,以及古籍中文字的记载。
我所工作的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是反映我国海盐产销历史的专题馆,在做基本陈列时,就要认真研究相关的“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比如说,平面的盘铁如何煎盐?清代《四库全书》里告诉我们,要在盘铁的边沿上围上芦苇编成的辫子, “以盛卤水”;重达一百多斤、数百斤的石权是作什么用的,是如何用的?“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及图示告诉我们,这么重的石权是掣验盐斤、杜绝私盐的专用衡器,其用法类似于今日之天平;古代的两淮灶场里的避潮墩很多,这种避潮墩是海潮袭来时灶民们赖以活命的“救命墩”。遗憾的是,现在除留下许多地名外,其他已荡然无存。但是,古籍里有避潮墩详尽的尺寸,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原状、帮助我们在陈列中进行有根有据的展示……所以说,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是我们文博人做好基本陈列的重要信息来源。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