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5-26)作者:连红
5月1日,湖北省博物馆的小木屋为观众带来了图书——《文物与成语》,这本书由湖北省博物馆志愿者胡昇编著,25个成语故事配以25件与成语相关的馆藏精品文物,加上胡晟爷爷和志愿者的亲自讲述,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读者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里面的主角,在博物馆中真实地存在着。为了满足少儿观众的学习特点,25款特别设计的成语拼图游戏,受到广泛欢迎,在闯关积分的鼓励下,小观众们在智力考验中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小木屋内提供原版电子书,供观众免费阅读与下载,鼓励观众将历史知识留存在头脑和电脑中,常学常新。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核心议题,《文物与成语》图书配套设计了具有可读性的“手稿”环保袋,胡昇亲笔写的成语故事被印制在结实耐用的帆布袋上,提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拒绝白色污染。在5月1日、8月30日的推广期间,如果观众有兴趣购买《文物与成语》的纸质版图书,可获赠这个限量版的手稿“环保袋”礼包,袋内包含由湖北省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汪鋆设计的海报和12款文物明信片、一个文物挂牌。
很多观众在小木屋前拍照留念,他们兴奋地说:“往常来到博物馆大多时候是隔着展柜静静观赏其中的文物,今天了解到文物的背后还有这么多丰富的故事,体验了一回充满挑战的智力游戏,这个知识小木屋让我感受到满满文化情感,感觉到博物馆是热爱我们的”。小木屋项目负责人于淼介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资助出版《文物与成语》,是“小木屋”活动项目之一。目前落实的展示项目包括云梦皮影戏、捏面人、汉服秀、楚人的一天3个项目,之前这些文化团体或个人受到经费和活动方式的局限难以在博物馆中和大家见面。小木屋使用展厅内的闲置空间,不需要高昂布展费用,是对基本陈列展示的丰富与延伸,也让深奥的博物馆变得富有生机、充满趣味。
“小木屋”理念来自英国博物馆界近年兴起的可移动公共文化空间运动,在日益增长的观众访问量、有限的展示空间、高昂的布展费用和多样性的文化诉求压力下,博物馆界探索出这种兼具展示和演示功能的可移动文化空间,灵活多变的外形设计,配以随需应变的展示方法,使“小木屋”迅速成为多家博物馆机构竞相开展的文化项目。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博物馆发展建设的大趋势下,小木屋相对较少的赞助费和低廉的造价使其获得广大赞助商的青睐,有效缓解了博物馆赞助门槛较高的现状。通过这些不同主题与风格的实木“小房子”博物馆将公共文化平台的角色与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而具体。
湖北省博物馆在2014年12月与武汉大学出版社合作开展了第一个小木屋项目。在设计方面,框架式的小房子通过榫卯结构相连接,半开放设计满足了馆内观众流量较大的特点,根据活动需要可任意拆卸、组合与移动。在选材方面,以价格适中、环保耐用的松木为原料,需要时可在现有的结构上增减内部配件,标准规格板材可重复使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在经费来方面,改变对政府财政经费的使用,武汉大学出版社全额资助并获得为期一年的冠名权,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小木屋是社会资本参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积极尝试。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