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5-26)作者:夏 涛
2004年,我国博物馆开始全面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中来。博物馆是否应该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课题。今天看来,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为了启迪智慧,集思广益,探讨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若干问题,北京博物馆学会举办的论坛“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从古琴的故事展演谈起”5月10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教授宋向光主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概念是传承,传承的原则是代代相传。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邢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作为人类的经历和期望的见证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代代相传,在各种文化之间建立一种真正的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同时,应该整体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就是一种生态环境、文化环境。每一种文化遗产的诞生和传承都有它特定的环境并与之休戚相关,如果将其脱离原有语境单纯移植到博物馆来是不符合原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体现人的价值,一方面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人文环境的保护,要将对人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与对物的重视程度平等的水平。
不同受众喜欢接受的传媒方式不同,博物馆对受众群体精准定位非常重要。中国戏曲学院中国喜剧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王九成分析了日本动漫产业,因对受众群体精确分析定位,推出不同的产品,在全世界大获成功的例子。博物馆也应该针对展览的受众不同,而设计不同的信息传播手段,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使用一些新媒体的手段,但不是盲目引进,而是自然地融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张加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应该更多采用动态的数字媒体展示手段,它比较真人演示而言,有持续的时间长、接触的观众更多等优势,但也会因为媒介的特点而有一些局限性,比如缺少活力和身临其境的感受。
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齐吉祥,首先介绍了最近两年在中法两国举办木板年画展览的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不仅要关注其背后的历史内涵,还要更多地展示它制作的过程,比如在木板年画的展出期间,无论是中国的观众还是法国的观众,都对木板年画的现场制作过程流连忘返。博物馆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根据它的特点,定期安排一些展演活动,使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黄雪寅认为,博物馆的责任就是要保护、展示和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有些高深莫测,与现代人的生活有距离感。通过展演活动以及开展专家讲座活动,能够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在精神层面能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交流、对话。
中国文物报社博物馆周刊主编崔波回顾了中国博物馆十几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领域的探索,认为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重要力量,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受博物馆机构特点的限制,也有一定的局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联合多方面力量,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要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背后深入研究分不开,不仅让观众参观时看到形式本身,还应了解背后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活动要进入常态化,与博物馆教育有机结合;要更加接地气,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群众喜爱,与文化经营结合好就会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