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5-26)作者:张慧国

瑞士,伯尔尼,克莱姆大街49号。

克莱姆大街是一条颇具欧洲风情的老街,在伯尔尼很有名,据说歌德对这条老街也青睐有加。然而牵引我们注意力的,是这条老街上的49号。来之前,瑞方人员反复提醒我们,要认真搜索,否则就会擦肩而过。49号,爱因斯坦故居。

从老街的一端走来,我们谨慎地搜寻着。同时,一个疑问也隐隐地闪现,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他的故居还会从我们眼前错过吗?果不其然,若不是最后的一位同事发现了47号门牌,我们真的就错过了。目光慢慢往回移动,49号!

窄窄的门面,门角上并不显眼的红色外文,简单地标识着这是爱因斯坦故居,右边是一家咖啡店,与故居共用第一道门;左边是一家普通的商店,仅此而已。在这条沉静的克莱姆老街上,故居显得如此自然而且平淡,丝毫不张扬,连同街道上安静地驶过的电车,平静路过的行人,一切仿佛都是从历史中沉淀下来,虽有些意料之外,但都在情理之中。

我不懂物理学,也没有对爱因斯坦做过深入的了解。但爱因斯坦是那种程度的名人,你不需要有任何的专业背景,也不需要接受哪种特别培训,只要你在正常的成长历程中,便会不断接触到他。于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慢慢推开那扇深红色的厚重的门,门玻璃的一角上贴着爱因斯坦抽烟斗的轮廓像,若隐若现,抽象成一个符号。楼梯非常狭窄,仅容只身上下,居室也不宽敞,布置得很简朴,恢复成生活的场景。据介绍,花样年华的爱因斯坦就是在这里开创了理论物理学的美好时代,无数的参观者将此视为物理学的“圣地”。

这样一个局促的空间,能够承载得起主人的伟大吗?有必要在左近建设一座豪华的爱因斯坦纪念馆吗?我以小人之心揣测,爱因斯坦地下有知未必会同意。此处虽是陋室,但既然承载过主人五六年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便必然充分地蕴含着他的声息,隐约却可捕捉。一如他创立的那个著名的公式:E=mc2,那样深奥且神秘的宇宙现象居然可以收容在如此简洁、精干、美极了的公式里,其他的事情有必要那么复杂吗?也许这正是故居所包藏并且体现出来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从故居出来,我不禁回头观望,那故居已经淹没在克莱姆老街的影像中消失了踪迹,寥落的电车和行人依然平静地行进来去。我突然感觉到,我看到的或许就是真正的历史和它的延续,三、五百年前的克莱姆老街建筑,依托于老街建筑的百年前的爱因斯坦故居以及那家咖啡店,它们在相互平等与相互尊重中构成了完整的时间序列,即便伟大如爱因斯坦,在历史或者时间面前也不得张扬。

  二

平等与尊重能够成为文物保护的一种理念吗,我们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是否尚未养成这样一种态度?文物保护在我们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难题,社会向前发展与回头保护历史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和冲突,我们应该尊重谁的利益诉求,价值的天平应该向哪里倾斜,舍与得又该如何权衡?

一定要把周边的建筑都拆掉吗,一定要把景点都扩建成景区吗?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在国内,有的名人故居的周边被夷为平地,故居被突出成金鸡独立的架势,既无左邻也无右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打造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殿。有的景点大规模扩张,真品与仿品交织,传统与现代融合,一次次挑战观众的审美和认知。

旅游不是文物保护的前提和目标。此行,我们考察了多个文物古迹和博物馆,有的热闹,游人如织;有的清静,游人寥落。你来,我很欢迎;你不来,我也并不寂寞;表现出观念多样化、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平等、尊重、理解、包容,以及更重要的自信;能够支撑得起平静内心的肯定是强大的精神的或者文化的动力,绝不会是物质的、金钱的驱使。我们喜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用旅游指标衡量文物价值,让原本应该内心安宁的文物工作者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文物是谁的资源,文物事业发展的独立原则、独立价值究竟在哪里,其保护和利用有自己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吗,它只有被利用的资格从而只能被保护吗?文物作为一种资源如果只有被利用的价值,那它赋有情感的最核心的那一层又该在哪里寄托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方式有好几种,如强烈而震撼,无声而感动,敬畏而膜拜,亲切而触摸,缅怀而动情等等。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如寺庙、宫殿、衙署、民居、园林、墓葬、雕塑、壁画以及博物馆里的文物,这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寄托不同文化情感的遗产是否可以建立各自的保护原则和管理办法?相对于只考虑它们的价值,还原它们的情感也许更为重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博物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接受干扰的过程,种种社会思潮内化成博物馆的价值和功能,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讲,这直接导致了博物馆学科内核凝结不实。当然,作为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与时俱进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博物馆也应该获得应有的尊严,让社会与公众在平等与尊重的前提下看待博物馆,博物馆也能在平等与尊重的前提下审查自己,从而获得发展成长的空间。期间,我们考察了十余座博物馆,每个馆的陈列展览都非常干净利落,充满艺术和文化的气息,很少有像国内博物馆的娱乐化与媚俗化现象。学生们参观前后都会做很多功课,对不了解或不熟悉的内容进行弥补,很少会对博物馆这方面的服务提出质疑,双方在平等与尊重的前提下维护着彼此的尊严。

批评可以促进反思,反思也可以产生自觉,从批评到反思再到自觉是一种进程。在这样的进程中,全社会在文化遗产面前都要共同坚守保护遗产、传播文化的底线,并赋予这种行为崇高的精神和强大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那柔软而极具韧性,无形却永续流传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渗透到钢硬冰冷的工业化、神秘莫测的信息化、追逐利益的商业化当中,从而进化成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和商业文明,而不是相反地被裹挟,去随波逐流。没有哪一个药方是包治百病的。一种视角的运用不是增添一个禁锢,而应该是拓宽一个渠道。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相对于法律而言,社会的心态、胸怀与素质更为重要,也许只有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才可以谈论利弊、荣辱或者得失。

不卑不亢地走自己的路。在我们这个国家,这样的理念无论对人、对事业,都是弥足珍贵的。

顺便说一句,参观爱因斯坦故居,最大的遗憾是离开时,没能在旁边的咖啡店里小坐,要一杯咖啡,静心品味……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