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5-26)作者:张珺

(上接4月14日6版)

  以学育人发展特色

以学育人就是指通过学科设置、学科整合、学术研究三方面,提高博物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面向学生与社会大众开展更有效的社会公共教育,为文博系统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学科设置方面,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学科目录,博物馆学是“考古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全名为“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名称为“文物与博物馆”。这种学科设置强调博物馆与历史和考古的关系,这是我国的博物馆脱胎于考古系的历史原因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博物馆更重视对社会的融入和开放,重视艺术欣赏与公共教育功能。现在高校的博物馆学,有的偏重考古,有的偏重科学,但多数博物馆与艺术的关系更密切。藏品是艺术品,一个展览从设计到欣赏,是一个艺术创作与接受的过程,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艺术史、艺术设计、艺术管理等结合得更紧密。将博物馆学设置在历史学和考古学下已不符合学科的特点,与学科的时代需求脱节。博物馆学科的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内容规划要符合学科特点和规律,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教育部在进行学科目录调整时应给予关注。

学科整合方面,高校设置的博物馆学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是历史、考古、文物保护等,缺少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与融合。博物馆学具有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特点,与人文、经济、科技等相关学科息息相关,大学应该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凝练博物馆学的研究方向,与相关专业开展共建。有文科优势的,可以在文物鉴定、展陈大纲、新闻宣传等方面开展共建;有工科优势的,可以在文物监测、声光电等高科技、软件系统等方面开展共建;有艺术学优势的,可以在艺术设计、艺术史等方面开展共建;有经济学或管理学优势的,可以在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等方面开展共建。高校博物馆还可以开展跨院系的课题调研与合作,聘请相关专业师生参与博物馆日常工作,并逐渐成为学生专业的实习基地。

学术研究方面,科研水平低是国内博物馆的薄弱环节,已经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凭借高校的教研平台,高校博物馆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博物馆要坚持严谨科学的态度,秉承优良的科研作风,坚持优秀的科研习惯,组织业内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努力出一批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促使高校博物馆向研究型过度。“研究型”应该成为高校博物馆的优势,开展的科研工作应该具有理论扎实、跨学科、注重科学等特点。

人才是博物馆系统运行的血液,为博物馆行业提供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以学育人、以人为本是高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体现了高校博物馆的存在意义和发展特色。

  以商养文面向社会

博物馆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但物征集、修复、拍卖与鉴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大学拨款远远不够。高校博物馆必须开发创收渠道,在合法的范围内,筹资融资,以商养文,这也是高校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必由之路。此处“商”指与经营、销售、融资、赞助等与市场和商业有关的行为。

拓宽筹资渠道。博物馆门票免费是指常设展览免费,特展或临时展通常还是要收费。事实证明,收费不是挡住观众参观的首要原因,关键在于博物馆的展览活动是否吸引观众。高校博物馆的展览可制定灵活的价格,观众自愿选择购买,这种方式既带来销售收入,又带有公益导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公共事业的关注及公民素质的提高,这种区分价位的销售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能大于期望值。此外,高校博物馆要加强与市区政府、企业、文化教育机构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

设立博物馆基金。国家鼓励博物馆设立公益性基金作为发展经费,基金来源一般是企业、社会名流以及“博物馆之友”会员。高校博物馆还有一项得天独厚的资源是校友资源。校友资源是高校发展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源,“校友经济”已成为高校发展的新增长点。据了解,我国很多高校博物馆建馆的启动资金也大多来自校友捐赠。高校博物馆要设立专门的校友基金,通过加大博物馆的宣传力度,提升博物馆在校友中的影响,引起投资或捐赠的兴趣。

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提出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高校博物馆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开发文化产业,常规的有经营书店、咖啡厅、会员俱乐部,销售特色商品,举办集展览、酒会于一体的“博物馆之夜”;还可以利用教育平台的优势,举办文物修复和鉴定的培训班、博物馆专业人才培训班、组织学术会议、出版文博书刊等。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增强博物馆的经济实力,也是博物馆“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表现。

  规范管理体制创新

名正言顺的管理。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政策,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全国文博单位建设序列和评级体系,采取与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共建的形式,每年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或者要求各省市将所在地的高校博物馆纳入当年度文博事业建设经费预算,由属地统一划拨。

行业协会的联动。为了统筹和整合高校的博物馆资源,自2008年起,上海高校博物馆联盟、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和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陆续成立,这对高校博物馆的馆际交流有重要意义,加强了高校博物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展览交流等方面的合作。2013年首都15所高校共同参与的“高校藏珍——首都高校博物馆巡礼”展览启动;2014年上海14家高校博物馆联手展出特色馆藏。高校博物馆通过合作带来巨大的联动效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博物馆还要加强与社会博物馆、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各地博物馆学会等建立联动协同机制,共同探讨发展的困惑,合力解决面临的难题,行业内的联姻会拓展高校博物馆的视野与平台,增强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理事会制度的尝试。高校博物馆可邀请行业内的贤达人士担任理事会成员,负责博物馆的规划、决策、筹款和融资等,逐步摆脱体制、资金带来的发展桎梏,实现社会化的规范管理。但是也要看到,国外博物馆的理事会制度的成熟与国外博物馆事业发展较早、社会认可度较高有很大关系,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缓慢,理事会制度的推行在现阶段还需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扶持,必要的时候,可以先将某些基础条件较好的高校博物馆作为试点单位。

高校博物馆是大学开展审美教育、传播科学知识的第二课堂,是承担社会教育和服务职能的公共机构。高校博物馆要加强学科建设,通过以商养文、体制创新等举措,实现博物馆教育
与高校教育的统一,完成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的接轨。(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