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7-07)作者:朱莺
6月10日,苏州博物馆“文博课程”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暨馆校联动签约仪式在胥口中心小学举行。活动旨在构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和互动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文化修养进校园”活动,实现苏州地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全面覆盖。
活动仪式上,苏州博物馆与苏州吴江、昆山、常熟、太仓等六县市8家区县教育局签订馆校联动协议,对苏州范围内的73家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挂牌,共建“文博课程教育基地”网络。
苏州博物馆“文博课程”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以2014年国家文物局“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项目”为依托,针对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的学生,推出建筑、书画、瓷器、民俗等25节文博课程。课程在设计时采用学校教师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共同设计的模式,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学校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藏品资源与研究资料,与教师一起深入探讨、挖掘内容。课程按照学生的年龄及理解能力、知识背景、结合学校特色,进行设计,形成系列。每个课程既可以独立成章,又可以串联在一起,使知识点前后相连,层层深化,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博物馆学习习惯。课程立足欣赏、动手能力相结合,注重“平衡”,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以材料包的形式,让博物馆课程“走出去”。材料包中包含教师教案、教学PPT、教学微课或实录课视频、手工材料,以及相关延伸书籍或者影像资料,行程完整、丰富的教学资源。
今年,配合文博课程的推广,苏州博物馆还推出“学在苏博——苏州博物馆文博课程”活页。活页首批配合原有课程,开发了10个不同主题,引导那些被“请进来”的学生拿着活页进馆进行探索性学习,根据提示观察、思考。同时所有参考答案也通过手机微信进行推送,参与者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下载到10个活页的内容与答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让学生无论线上线下都能简便快捷地了解“文博课程”。
苏州博物馆“文博课程”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暨馆校联动签约仪上,配合“博物馆课程”和“活页”发布,胥口中心小学的师生还为在座的嘉宾、学生、家长带来一场生动的现场微课——“苏式糕点有故事”。通过微课展示,观众们与学生一起了解了“胥口”名字的来源与伍子胥的故事,了解了苏州端午粽子文化与伍子胥的渊源。这一课程是胥口中心小学根据其自身特色,结合时令节气,对原有“文博课程”进行剪裁和再开发,让所有在场观众直观地了解到文博课程进校园的丰富性与生命力。
苏州博物馆的馆校合作,让一些边远地区的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博物馆带来的课程,在家门口学习家乡文化。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博物馆,爱上“吴文化”。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