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8-07)作者:俞敏敏 王 恋 穆 丹 施 佳

今年 3月,我国首部博物馆行业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出台,其中对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做出了明确规定,鼓励博物馆与学校、社区开展合作,对不同群体,尤其是未成年人开展差异化教育活动。浙江省文物局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 2014年初启动的“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 ,组织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杭州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共 9家不同类型博物馆开展试点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整理和挖掘试点成果及研究心得,日前结集出版了《浙江省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示范项目集萃》 一书。

在我国,青少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1/5 之多。从博物馆的观众群分析,青少年学生历来是博物馆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观众群体,是博物馆教育实施的主要对象之一。以浙江省为例,自 2004年起,浙江省内的国有博物馆陆续免费开放,2007年,杭州市又推出了“青少年第二课堂行动计划” ,将公益性场馆纳入青少年校外教育资源,制定了涉及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场馆服务等三方面的有效制度,全面提升青少年素质教育。博物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博物馆也逐步成为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第二课堂” 。

在此次试点工作中,各博物馆结合这几年教育实践积累,反复验证提升的成果,推出了文化特色鲜明,受众群体更为精准,教育目的更为有效的 10个项目,如配合中小学课程教育项目“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 文明与智慧的传播者——雕版印刷”“走进西湖十景”“昆虫的模样” 。一些教育项目将人文历史教育与乡土教育巧妙结合,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环节,使博物馆知识不再深奥难懂,仿佛有血有肉、触手可及。以博物馆资源为特色的体验活动项目“小小讲解员”“童画名人”“特色陶艺”“中国传统年画赏析和吹塑纸版画” ,则更加注重青少年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更加愿意走进博物馆并且爱上博物馆。

教师培训项目“教师免费茶艺培训”和流动展览进校园“遗珍探秘——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普及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想象力及创新能力。这些教育项目不仅反映了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特色,而且展现了不同类型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可利用状况。这 10 个试点示范教育项目突破传统教育的方式,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形成了以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为内容的方案策划流程与模式。同时,从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三个维度切入设定活动目标,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反馈与评估从活动设计、活动组织和活动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建立专家、老师、家长、学生多层面的评价体系,并尝试开发各种教具教材的使用,通过教学视频等实现远程共享。

在试点工作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十分注重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研发与组织实施机制,探索总结出四项原则:一是教育活动内容设计体现博物馆的资源特色,配合学校课程教育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原则;二是教育活动载体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藏品和标本,以凸显博物馆“物件教学”特色的原则;三是教育活动形式强调学生动手参与和亲身体验的原则;四是教育活动方式以“启发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原则。

10 个试点项目的教育主体涵盖了历史、自然、艺术等多类型的博物馆,对浙江省各博物馆今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此次试点工作更让博物馆人清醒地认识到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即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转变“以博物馆需要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坚持“以参观者需要为中心” ,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水平,通过深度挖掘和重新整合,开发具有差异性、可识别性的博物馆社会教育产品,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们的“终身学习场所”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