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9-02)任慧鹏

一座8000平方米的展厅,记录了八路军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

一幅跨越8年的历史长卷,处处闪耀着太行精神的红色光芒!

QQ截图20150902102658.png

山西省武乡县城西凤凰山下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八路军8年抗战历史的大型革命纪念馆。为了落实中央和山西省委关于做好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指示精神,纪念馆对原有陈列进行改造提升。

经过3个多月布展施工,八路军抗战史陈列7月1日对外预展。609幅图片、1091件文物、15件油画作品,36件木刻版画和大量仿实景观、雕塑、多媒体演示等,全景展现了八路军将士冒着敌人炮火共赴国难、英勇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光辉历史。

开展两个月来,展线长1450米的展厅,每天接待近万名观众。当我们跟随参观人群在展厅缓步前行的时候,70年前的那场民族大抗战仿佛就在眼前。

文物见证历史

“印象最深的是八路军总部用过的行军锅”;“最难忘的是左权将军殉国前写给爱妻的最后一封信”……这是观众心声,也是文物传达出的张力。

“用文物见证历史”让纪念馆颇费斟酌。文物的选用以及如何用静态的文物抓住观众的视线,引起观众的兴趣,触动观众的灵魂,都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此次改造提升中加大了文物使用量,从2005年展出时的约1037件增加到如今的1091件。其中包括八路军军工部长刘鼎装精密仪器的皮箱、李聚奎手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都是新增的很典型、很珍贵的文物。

选取文物固然重要,但如何使用精心遴选出的文物、图片,使之能够恰到好处地揭示展览主题,是陈列成功的关键。史永平馆长说,我们突破千篇一律的摆放方式,深入研读每件文物的内涵和背景,细致观察文物的造型、体量、肌理与色彩,设计出合情合理的展示空间,量身定制文物的展示道具,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获得生命和自身的感染力,从而创造出全息、唯美、个性化的文物展示系统。

观众在第一展厅看到的“八路军东渡黄河时用过的铁船”,就是这次文物布展的典型代表。文物展台后侧是经过处理、色调简单的大幅历史照片“八路军抗日东渡黄河”,以此作为文物历史信息的“注释”;环绕文物的展台则从地域理念出发,采用灯箱(载船之水)和雕塑(河岸岩石)组合的形式,突出文物所处的自然环境。这种有针对性背景衬托的文物展示,可以给参观者以联想,形象、艺术地解读历史文物。

经典艺术作品凸显历史真实

采用大量艺术作品是陈列的一大特色。包括15件油画、36幅木刻版画,以及一些仿实景观和雕塑。如洛川会议历史场景,八路军总部历史场景,华北抗日根据地电动沙盘等,特别是78岁高龄的山西籍艺术家阎祥田老先生专门为展览新创作的油画《铁流太行魂》、旅美艺术家龚森浩父子共同创作的油画《太行浩气》。副馆长李国伟说,基本陈列在恰当的位置、恰当地使用了非常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目的就是为了烘托营造气氛,增强展览主题的表现力,挖掘历史内涵,也为弥补部分内容的空白,更是为了艺术再现历史的整体需要,使艺术与历史完美结合。

他举例说,第三部分“百团大战破袭战”景观,采用“素色景观”的设计理念,是此次改造提升中的创新性设计之一。所谓“素色景观”,是将历史照片、历史文物、绘画、雕塑等多种元素,整合性地融入一个景观式的展示空间之内。“破袭战”素色景观是一个有远、中、近三种视觉关系的景观,远景和中景中间部分采用一张放大了百团大战中敌后军民破袭铁路的历史照片,中景两侧是质感较强与照片衔接的山体背景绘画,近景由山体、碉堡雕塑和两段并行陈设的铁轨(历史文物)构成。整个景观看起来气韵脱俗,虚实结合,历史感强,留给参观者的是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利用现代科技营造震撼视听

沿着八路军抗战史陈列的历史纵坐标,走过卢沟桥事变的屈辱、经过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鼓舞、受过129师760团赵崇德烈士的感染之后,耳边的枪炮声、号角声与飞机轰炸的激战场面,将观众引向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首战平型关,那个令全国人民振奋的日子。这便是运用多媒体3D手段还原的“平型关大捷半景画场景”。

据展览设计施工单位负责人介绍,这是此次改造提升中动作最大、运用科技手段最多的景观设计。在传统半景画基础上,以全息与背景投影技术相结合的形式,从视觉上增大场景纵深感,辅以精彩的舞美灯光、逼真的音响效果和精致的景观造型,最大程度上模拟了当时的战斗情景,让观众沉浸在平型关战斗的激烈氛围中,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染力、震撼力。

这些新技术手段不是为了追求高科技而采用的,而是围绕主题选取的重点,既构成了一条视野广阔、信息量较大的辅展线,也使公众有了许多可参与互动的项目。

  历史的气度与展览的风格

“无论是图片、文物选取,还是展线设计、灯光色彩和辅展手段的使用,展览体现出一种非常大气庄重的风格。这种风格是由革命史类题材的展示要求所决定的。观众置身于这个空间,能强烈地感受到八年抗战的光辉历程,同时会由衷地信服展览所要回答的问题。”史永平说。

庄重大气的风格,尤其体现在序厅打造上。这次改造提升,非常关注序厅的总体设计,因为它既是内容又是形式上的一个画龙点睛之笔。顶部为独立自由勋章造型,正面是长达40米的大型石刻浮雕,映衬着“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红色大字,下方鲜花绿叶丛中掩映着一尊镌刻着八路军帽、橄榄枝和小米、步枪、大刀、地雷等拼图形象的汉白玉组合卧碑,序厅两厢挺立着8根庄严威武的浮雕铜柱,在著名的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雄壮旋律的烘托渲染下,充满着现实的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传达给参观者一个感官丰富、主题鲜明、印象突出的八路军抗战主题形象。这种大手笔、大气魄,是国家的、民族的视角,表现的正是大气庄重的整体风格。

在色彩的运用上也作了系列的设计,而且是在一个有关系的色系上变化的。整个展览灯光、色彩、结构的设计,让你能感觉到灯光由暗到明、色彩由冷到暖、结构由繁到简,从而强化从低沉走向振奋、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耻辱走向胜利的趋势,很好地突出了主题。

  让历史与现实血脉相通

“在历史的沉淀中,我感受到了中国梦的精神源泉和血脉基因,确实触动很大,远比我们从历史书上学到的更有力量。”跟随辅导员与同学一同
观展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申志清同学说。从上级领导、社会公众的参观评价和观众留言簿上可以了解到,展陈应该说已经取得了预期效果。

“这次提升以前,每年‘七一’前后我都要来瞧瞧,从来没感觉到这种气魄,时代不同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感受和你们不一样,我还会来看的!”现年93岁高龄、即将作为“老兵方阵”代表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观礼的老八路魏太合坐在纪念馆出口不远处休息,说完这些话,若有所思地把目光投向远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