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9-02)林建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作为东方主战场,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战区受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是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有力地提振了民族自信心。1945年9月9日, 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此后, 中国战区16个受降区, 参照南京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举行分区受降。 中国解放区抗日军队总司令朱德亦向日军发出投降通牒, 各解放区抗日部队进行了自主受降。

QQ截图20150901170728.png

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南京市博物馆总馆承办的“中国战区受降档案史料展”,8月已在江宁织造博物馆开展。

长期以来,南京因沦陷之都及遭受日军大屠杀等原因,一直被视为屈辱、伤痛之城。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胜利之姿,成为南京城市史上的光辉与荣耀。

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尚未系统公开的珍贵受降档案为基础,举办中国战区受降档案史料展,重温那段中华民族抗日御侮、涅槃重生的光辉历史,全面展现南京历史文化形象,以严正而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日本右翼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谬论,体现了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太国际秩序的缔造者与国际和平维护者的崇高地位。

展览共分为“全民族抗战”“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战区总受降”“分区受降”“解放区抗日军队自主受降”5个部分,展出受降历史照片200余幅,珍贵受降档案100余件,以及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馆藏的相关文物近30件。其中,南京博物院借展的中方代表何应钦在南京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签字使用的文具六件套,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们见证了70年前中国接受日军投降的辉煌时刻,这件文物非常珍贵,极少展出。此外,还有南京市博物馆馆藏的新四军在六合桂子山战斗中使用过的武器;汪伪政府的铜印、清乡指示等。

本展览的亮点和特色为大量应用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尚未系统公开的100余份珍贵受降档案,主要有反映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的档案,如钱之光转报新四军陈支队在宁镇间下蜀车站、卫岗等地作战及受南京地区民众拥护情形致蒋介石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奖励新四军英勇作战褒扬电;关于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电报等;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指示日军投降事宜致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电稿、日军投降时交出的《支那派遣军概见图》、各地受降报告书。展览还展出了日本宣布投降后,延安总部连续发出的几道受降命令。

在内容设计方面,展览将主题集中于受降,并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合理编排设计。第一部分“全民族抗战”为整个展览的铺垫和序曲;第二部分“日本无条件投降”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结果,也是受降的前提;第三部分“中国战区受降”为展览的主体部分,以珍贵档案和图文全面展示了70年前日本洽降代表在芷江与中方洽降和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方正式投降的历史。第四部分“分区受降”和第五部分“解放区抗日军队自主受降”从展览体量上做到了齐头并进,这也是本展览的一个创举,全面反映了当时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参与受降的场景,并将受降情况分别用表格进行了统计,在展览中集中进行了展示。

展览在形式设计上以素雅大气庄重为主,以淡雅渐变的暖黄色为展览基础色调,代表抗战胜利后受降的喜悦之情。展览设计了专属的展标,在每块展板和文物说明牌的设计上都有展现,使整个展览在形式上精致统一。展览以富有立体感的包木工板基层的展板和大气的玻璃展柜中的文物交叉布展,使展线错落有致,调节了观众的参观节奏。

为加深市民对展览的理解,更好地普及抗战知识,特邀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副馆长马振犊在江宁织造博物馆文博大讲堂做了题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讲座。

展览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江苏电视台、新华社、新华网、中国政府网、凤凰网等门户网站都进行了报道,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展。展览展出至10月8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