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8-04)作者:

一座古老的城址

    藏身于莽莽群山之间,与青山秀水一体,为关卡要塞拱卫;宏大的遗址规模,完整的功能布局,丰富的遗迹遗存,独特而真实地再现昔日的辉煌与繁荣。

一个传奇的家族

永顺彭氏,上效中央,下抚民众,世袭五朝,子孙永享,历经了土司制度发展始末;悠悠八百余载的区域自治,反映了中央与民族文化的和谐共荣,体现了“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传统理念。

  一片神秘的土地

在山阻水隔之地,浓郁的乡土气息,醇厚的土家风情,保存至今的民间记忆,传衍不断的生活风俗,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见证了土司社会的文化传统。

2015年7月4日,中国“土司遗产”申遗成功的消息传入国内,作为参与申遗项目的我们,倍感激动。

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湖南土司遗产专题展策划与实施单位,为了把考古遗址与土司制度的价值与意义展示出来,精心策划了“空谷回音——老司城的记忆与实证”展,2014年先后接待了国家文物局检查组,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郭旃等组成的预演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现场考察组等中外专家与各级领导,获得一次性通过与高度好评。

展示目的·展览定位

博物馆日常陈列展览的策划与配合申遗的展览策划有所不同,由于观展侧重对象不同,展示目的不同,策划理念必须站在世界文化遗产视野思考展示内容与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展览的主题思想与观点的表述必须与申遗文本保持一致性。因此,为了配合“土司遗产”申遗工作而策划的永顺老司城遗址展,其目的是通过展览向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展示老司城遗址的核心价值,与遗址本体展示保护起到对应、补充的作用。或者说,该展览是申遗中给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提供的一个更加直观形象、不可移动的“实证文本”,故展示的观点、主题与展示基本内容,需要与申报文本保持一致,要求每一位参与策展的工作人员(包括内容策划、艺术设计、讲解接待人员),都应该十分熟悉申遗文本,将其文字内容再次总结、提炼,形象生动地转化为展览。

  展览主题、层次的逻辑研究与确定

土司遗产包括土司首领专用的统治与生活中心聚落(即土司城)以及建筑群、墓葬等遗存。土司城以辖区内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为基础,兼具标志性的中央官方规制和汉族文化特征,是中国土司制度及土司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的特殊物证。

这次湖南、湖北、贵州三地土司遗产申遗,尤以老司城遗址规模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等级最高,它与周边遗迹是中国数百年土司制度进程的独特见证;彭氏家族能够长久在永顺实现818年的统治地位,全面历经了土司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也正是由于彭氏土司在永顺地区长达数百年的统治,长期以来一直是土家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与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这也是土司文化价值存在、延续与传承最直接的实证。从中不难看出,土司制度——这种独特的治理模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延续两千余年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多民族治理传统理念的智慧,为认识世界范围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管理、利益平衡和多元化文化和谐一体提供了典型样本,为已消失的土司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见证。

本展览主题确定以考古成果为主,结合文献与科研成果,向人们重点诠释老司城遗址的功能、布局与特性,以永顺土司的演变历程为线索,挖掘土司制度的特点,揭示土司文化的特质内涵。

本展览展标定名为“空谷回音——老司城的记忆与实证”,一语双关。“空谷”是指群山环绕的老司城,昔日的辉煌与繁华热闹已经逝去,只留下空荡的山谷;而今天通过考古发掘,使早已被人们遗忘的土司城再次重回世人的视野,讨论、保护、宣传、观光,同时,通过考古成果的实证、文献的记载、保留在民间的传说故事与生活习俗中的记忆,使得永顺彭氏土司的统治历史、社会面貌、文化习俗,再一次展示在人们面前,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老司城遗址的核心价值、土司制度的特点与土司制度对当地人们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故曰“回音”。

根据展览主题思想,展示内容分为四大部分,“解读老司城”作为第一部分,是考虑因为考古发掘,人们首先知道有老司城遗址,而后才联想到彭氏土司家族的统治情况(即展览第二部分“永顺土司寻踪”),进而扩展联想到现在的永顺土家族文化习俗与彭氏土司长期统治的关系(即展览的第三部分“土司治后的文化传衍”)。而“序厅”是根据申遗工作的需要,在综述三地土司遗产概况与土司遗产的价值;最后第四部分为遗产申报地永顺县对遗址的保护与管理情况,是申遗类展览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是一种自然的逻辑关系,与申遗文本需要的逻辑顺序关系略有不同。

因此,本展览旨在以考古发掘的老司城遗址、周边遗迹、遗物等实证材料为主要展品,以相关文献记载为辅助展品,以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中与彭氏土司有关的民间记忆实物载体为佐证,三者相互结合,彰显遗址本体的核心价值;借助彭氏土司在永顺的统治情况勾勒出中国土司制度的形成、演变、鼎盛、终结的历史脉络,提炼土司制度的特点,并由此探讨土司文化的文化特质与深远影响;最后点明遗产地对遗址的保护管理成果与能力。如此,就形成一个完成整的申遗类展需要的框架结构与逻辑关系。

  确保展示效果

陈列展览的创意与预期效果,需要经过艺术设计人员与内容策划人员深入沟通才能得到不打折扣的设计与实施,展示重点才能得到突出,展示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作为特殊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展示,内容与艺术设计人员多次赴老司城遗址本体与周边山区散布的遗迹,与考古人员、当地的文物工作者、专家学者等讨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直坚守以下四条原则,以确保展示效果。

第一,一切展示手段与表现形式,务必确保展示内容的原真性。申遗展览不同于其他展览,尤其对相关结论性成果的展示,不能有人为主观的想象与演绎,否则会适得其反,误导国际考察专家的理解与判断。因此,展示中以考古发掘成果为主,借助历史文献、民间记忆与研究成果为辅,印证申遗文本中提炼的遗产价值与提出的主要观点,做到展示出来的所有展品、图片、视频、动画、影片内容,都有支撑、有来源,不是人为造景、主观创作。例如,老司城遗址有大量的建筑遗址与建筑构件,具有中央官方规制和华夏文化特征以及地
域性和民族性特征,见证了中央王朝统一规制的政治特征。为了突出展示这一特征,除了考古发掘遗址实景照片为背景外,展品特选择了具有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构件集中、分组展示(图一)。而在老司城遗址道路上随处可见的利用天然鹅卵石铺就的道路菱形图案,具有强烈的本土风格,也是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上的惯用纹饰。在展览第三部分以土家织锦实物与考古发掘道路图片进行前后呼应展示(图二)。

关于土司在永顺地区的统治情况,除了地上地下有关实物为展品外,正史、族谱、民间传说等,都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也作为辅助展品一并展出;关于永顺地区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与彭氏土司统治的影响有直接关系,文献、文物、民俗实物、多媒体相互结合。

正所谓“孤证不立”。出土实物、文献记载与传承的习俗相互结合展示,有助于更好地还原当年的历史真相,有助于参观者了解。

第二,对一些重要内容采取片段还原。针对老司城遗址核心考古遗迹,结合文献记载与研究成果,以多媒体形式对其科学推演、还原,供专家及观众参考,不直接下结论。由于老司城博物馆本体建设还在施工中,此展展厅为临时借用永顺县政府政务大楼办公场所,展厅结构、地面、展线只能就着场地情况设计、布局,在仅有的500平方米的空间里,就数量众多的考古遗址、遗迹、文物,以及长达800多年的彭氏统治历史、与土司制度密切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及遗址的保护管理、土司遗产的价值、湘鄂黔三地土司遗产的概况与联合申报的原因等等,都要展示,在考虑内容全面而不繁杂、空间不足而形式多样、经费有限而效果突出的情况下,针对遗产申报提出的三大价值,就遗址本体选出重点展示内容给予充足空间与经费,策划设计了动态演示沙盘与动画结合手法。老司城城墙遗迹由于特殊的铸造工艺使得它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而依然保留较为完整,专门策划设计了时长1分钟的城墙修筑工艺实景加动画的演示,将垒砌城墙的过程步骤一一展示,直观简洁。老司城遗址本体保存完整的遗迹面积大,布局、实用功能与房屋规模等在前面分区展示之后,作为一个总结性的演示制作了遗址本体布局与山坡地形落差等比例的沙盘模型,沙盘背景为演示大屏幕,二者分别投影、同步播放,沙盘投影用于指示背景屏幕演示的遗址所在位置,背景屏幕演示遗址考古发掘后的实际场景以及根据研究成果推测复原的原遗址各区域的使用情况(图三)。为了兼顾中国观众与国际专家观看、理解的方便,多媒体演示内容制作了中、英文两套配音与字幕,可以单独控制播放。

对反映彭氏土司统治完整历史的两件重要文物——溪州铜柱与泓海德政碑,也给予特殊复原形式。其中溪州铜柱作为国宝文物不能移动,采取了一比一复制。由于碑文曾先后两次铸刻,观看起来也不方便,我们把碑文照片放大作为背景,对两次碑文采取不同颜色标注,对重要条款加以批注,便于观看与解读(图四)。而泓海德政碑在彭氏家庙中,碑文记录了彭氏历代土司自五代以来几百年臣服朝廷,养民守土的史实,以及统治信条。我们对此碑外形作了一比一仿制,对碑文中重点内容与解读进行了投影循环播放。如果说先祖彭士愁铸立的溪州铜柱盟约是永顺土司法治的开端,那么彭泓海德政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永顺土司法治的总结。通过这两件重点文物的复原展示,基本可以反映彭氏家族统治历史的概况与土司制度的特点。

第三,展览力求以内容感人、以理服人,陈述语言力求中性、准确,不作褒贬性评价,在艺术设计中突出展品,烘托主题,让参观者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老司城作为彭氏土司统治中心使用近600年,这与它的选址、营造分不开,更与它和周边的各种辅助功能齐全、军事防御体系完备、水陆交通系统发达等分不开。为了便于参观者在有限空间清晰理解这一原因,我们特意在版面上作了特殊处理。老司城以周围的群山为障,以天然灵溪河为池,核心区域的城墙、城门、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与首领生活区、衙署办公区、街市区、苑墅区、本地族群信仰区、中央文教区、家族墓葬区,通过一张示意图标注方位关系,简单明了;而老司城核心区域与外围的村寨、官道、栈道、水路、桥梁、码头、烽火台、关卡、哨卡、要塞,也通过一张位置示意图,把老司城与周边遗址的位置关系交代清楚,观展者可以清晰地知道老司城是如何借助山水地形与军事设施设备保障自身安全,又是如何通过各种水陆交通系统与外界沟通、完成政令上传下达进行统治的。而相关区域考古发掘实景照片与出土实物结合作为证据,这样,老司城的依山建城、因地制宜的建筑方式和基础设施、防御体系均与山城相适应的独特性也自然彰显出来了,观众也很自然地明白其中关系与道理了。

再如,彭氏家族是如何能够统治永顺地区长达818年的,其原因借助文献、出土文物之外,在大量土司墓葬中出土的墓碑碑文上也都有众多文字描述。为了让观众能够看明白,我们选了几位著名的彭氏土司王与其妻子的墓碑作展品,根据内容把碑文照片部分文字做特殊标注与编号,引导观众有目的地关注当时几位土司王是如何向中央政府尽义务、如何处理与周边土司的关系、如何管理自己的子民的,这样既明白了彭氏家族统治管理情况,又可以看到土司制度下土司王具有独自的土官体系与军事武装的特点,也就是土司制度本身具有的特点。

第四,英文版面与文字处理。由于展览所有版面、说明牌需要中英文配合,在展示内容上无疑增加了难度。因此,在有限的展示空间里,版面与内容设计注重图文并茂,文字描述尽量精简,除了重点展示内容给予充足空间外,其他内容尽量多利用图表诠释,做到面上兼顾的处理方式,观展效果直观明了。

为便于观展,节约版面空间,在英文翻译上聘请了多年从事文博领域翻译的专家,经过多次沟通,在确保准确表述语意下翻译尽量简明扼要。为兼顾中国观众与国家考察专家的阅读习惯,采用中、英文标序两种体系。这虽属于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但给国内外专家、观众一种自然亲切之感。

简单来说,申遗类展览的策划,必须充分挖掘考古遗址的核心价值,展览观点与主题思想表述与申遗文本保持一致,把专业的、静态的考古遗址与申遗文本转换成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的直观形象和简洁生动的展览,这样就可以达到展览目的了。(执笔:王树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