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9-23)宋新潮

我仔细观看了长江文明馆展览大纲宣传片, 听取了吴宏堂馆长与吴涛董事长关于长江文明馆的汇报, 以及刘英姿副市长、 黎朝斌局长关于建设长江文明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的介绍, 总的感觉是:建设长江文明馆既是一件从无到有的好事, 又是一件前所未有的难事, 和我当初抓安阳文字博物馆一样, 没有文物办馆。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要全力以赴地给予支持。 我想就长江文明馆的建设理念与定位、 运行机制、 展陈设计与形式等谈点个人的意见。

首先是长江文明馆的定位问题。 长江文明馆是按展览馆、 科技馆、 规划馆建, 还是按博物馆模式建, 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我认为, 长江文明馆可以按博物馆来建设。 目前, 全国还没有一个馆集中展示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与悠久历史。 长江文明馆恰好填补了中国博物馆行业的一个空白。

关于长江文明馆实行理事会制度的运行管理机制的做法, 我非常赞同, 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公共图书馆、 博物馆、 文化馆、 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的精神。 但是馆长跟总经理必须一体化,要么馆长在总经理的领导下, 要么总经理在馆长的领导下, 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不要互不隶属, 这样对全馆的工作才能有个统筹, 不然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都管、 都不管的尴尬局面。 另外, 还应吸收省文物局为理事单位。

其次在展陈方面, 由于长江文明馆没有文物, 展览主要采取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 给人的感觉是晕, 用一个字形容叫“炫” , 不太像一个博物馆展览。 为了把展览做好, 我想提两点建议。

 

 一是自然厅部分应该加强, 更多地要突出长江流域的生态与地质、 生物的多样性, 这是长江文明产生的一个基础。 这个基础不仅包括了资源的多样性, 实际上更重要的是由于它自然的多样性决定了它文化上的多元性, 所以自然部分应作为长江文明馆的立馆之本。 长委与武大在这方面也都有人才、 资源优势, 应尽可能多征集一些反映长江自然生态的动植物标本、 化石(矿石)标本, 如恐龙蛋、 恐龙化石之类的东西, 以突出展览的科学性与观赏性。

二是要大幅度减少声光电的东西。 声光电是表现展览内容的一种辅助形式, 看起来很好、 很炫, 过一段时间就落后了, 就是垃圾。 一定要用文物和展品来说明长江的自然与人文历史。 要大幅度增加标本,强调生物、 动物、 植物的多样性, 以此契合园博会的主题, 要把长江的自然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展览面积再大一点我觉得都可以。

对于历史部分, 我也提两个建议: 一是不要以文物复制为核心, 而要以文物借展为重点。 要给世界呈现真正的长江文明, 而不是虚幻的 “梦长江” 。 二是将现在领导想表达的未来长江——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板块移到体验厅里去。 至于展览中有关城市的内容要弱化。 客观地说, 长江沿线的城市特点并不鲜明, 展出的城市与别的地方城市也没有什么区别。 总之, 建博物馆必须按博物馆的规律来做, 要么不建, 要建就一定要建好, 要建成一个精品, 要给武汉人民留下一座既现代又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博物馆。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 博物馆从来都不是做给专家看的, 所有博物馆都是做给普通人看的, 我们的展览要广大观众看得明白, 看得懂。 要想把长江文明馆建成传播知识和先进文化的艺术殿堂, 就必须突出生态长江, 突出文化长江, 突出绿色长江这个概念, 给观众一个完整的 “长江印象” 。 至于文物借展与复制问题, 我们全力支持。 该审批的审批, 该发文的发文。 还有, 有些表述也需斟酌, 长江流域就是三个三分之一, 即三分之一的国土、 三分之一的人口、 三分之一的 GDP。 这就是长江, 它的重要性就足以说明了, 不必去讲半部中国史。

(本文系 2014 年 11 月会见武汉市副市长刘英姿一行的谈话摘要)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