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9-23)本报记者 崔 波

QQ截图20150923101014.png

QQ截图20150923105858.png

她, 是人类历史上富有魅力的江河, 她, 是北纬30度最为夺目的弧光。 她以达观奔放, 涂抹出天地的厚赠, 她以丹青妙手, 描绘出文明的华章。 这就是长江, 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她文明的历史, 公元2015农历乙未年的秋日, 在她的中游, 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长江文明馆。 如果有幸, 能从空中俯瞰, 长江文明馆多么像她怀抱中的一艘舰船或水畔的一只飞鸟。 作为武汉园博会的中心主馆, 在园博会开园之际开馆,它以讲好长江自然生态故事和长江文明故事为主线,正打造传承长江文明之 “桅杆” 。 ——题记

QQ截图20150923100725.png

  新常态下馆舍建设新作为

2012年5月10日, 武汉市将园博园选址在武汉市城市森林公园核心区, 而长江文明馆则处于园区核心地块, 近旁四条花溪蜿蜒醉人, 一排排银杏美不胜收。

 

长江文明馆的建筑设计由德 国 HERIOQ +PARTENRSASIA 建筑设计事务所与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 主体工程由德国生态建筑设计大师赫尔佐格设计。 它的流线造型、 绿色建筑理念与园博园整体环境氛围相和谐。 高起的展厅天窗,从技术层面解决了自然采光、 自然通风, 太阳能等能源环境问题, 又从美学层面展现了绿色科技, 形态则与武汉标志性建筑黄鹤楼的屋檐造型进行时空对话,平行于三环线及张公堤的建筑流线, 体现了强化并尊重地段特有的城市文化发展痕迹。 建筑两侧的展厅之间, 设置5米宽的 “光廊” , 光廊上部覆盖三角形天窗, 以加强展厅的自然光照, 上部为张拉膜结构。 在张拉膜与天窗之间形成负压带, 天窗开启后, 能形成明显的 “烟囱效应” , 增强了展厅间的自然通风和换气。长江文明馆按大型甲等展览馆进行设计。 南北向的中央大厅跨度35米, 既是核心展览空间, 又将两侧的展厅有机合为整体。 六个高度大小不同的展厅, 以南北轴线为中心, 呈鱼骨状排列, 并在总长度和地坪标高上, 依次递减, 以达到由北侧高地到南侧湖面的自然过渡, 充分体现了山水自然文化特色。 高度规模不同的大小展厅为内部空间的使用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有利于举办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展览。其中, 自然展厅3430平方米, 人文展厅4100平方米。

展馆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 其中场馆建设及布展经费各2.5亿人民币。

  长江之歌 文明之旅

长江文明馆以 “走进长江 感知文明” 为展示理念, 以水孕育人类, 人类创造文明, 文明融于生态为主线, 分为自然厅、 人文厅和体验厅, 全方位、 多视角、 立体化地展现了长江演变发展过程及天工神斧般的自然美景, 长江流域史诗般文明之大成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体现了开拓创新、 锐意进取等开放的长江精神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满足展馆集散功能的前提下, 序厅主立面设置总展标 “长江之歌 文明之旅” , 墙面是著名雕塑家霍波洋创作的面积达330平方米的浮雕作品 “长江万里图” , 展现了长江全流域重要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

长江全长6300 多公里, 穿越亿万年, 浩浩汤汤,奔向东海。 有鉴于此, 自然厅《走进长江》高达 8 米的举架, 高大敞亮, 其八个单元以长江流域自然资源为主要展示内容, 集中展示长江流域自然生态,如长江水文特征、 气候、 地形地貌等及珍稀动植物、 矿石(化石)标本 200 多种, 如藏羚羊、 藏牦牛、亚洲象、 华南虎、 川金丝猴、 大熊猫、 朱鹮、 白尾海雕、 中华鲟、 白鳍豚、 珙桐、 红豆杉等, 填补了武汉市没有自然博物馆的空白。 展厅运用巨大的 LED显示屏、 灵活的触摸屏幕、 形象的三维立体模型、庞大的长江全流域沙盘, 加上文字、 声音、 图形、 视频、 人机互动等现代化的展示手段, 全方位、 立体化展现了长江流域优美风光与生态文明, 黄金水道与丰富物产。 其中800平方米的长江全流域实景沙盘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展览沙盘。

长江流域是中国文化演进的主要地区之一, 文化资源丰富。 这一区域的山水文化、 民族文化、 宗教文化、 书院文化、 民俗文化、 商业文化、 红色文化异彩纷呈。 上游以藏羌文化、 巴蜀文化、 古滇文化为代表; 中游则以荆楚文化、 湖湘文化、 赣鄱文化为代表。 不同历史时期则以吴越文化、 徽派文化、 海派文化为代表。 人文厅 《感知文明》 以江水、 桅杆、 船舰等元素入展, 展陈大气凝练, 八个单元以 “文明的漩涡” 为设计理念, 包括文物精品200多件, 涵盖青海的马家窑彩陶罐、 西藏的唐卡、 四川三星堆金面罩铜人头像和铜人面具、云南的立牛铜贮贝器、 重庆大溪文化的双面人玉雕、湖南的兽面人铜镜、 湖北盘龙城大玉戈和曾国第一剑、 江西景德镇的青玉瓷瓶、 安徽的兽面鼎、 江苏的元朝青瓷、 上海崧泽文化的石犁、 浙江良渚的玉琮等。

——意念空间糅合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微缩场景, 与青铜文物等实物交相辉映, 绽放出风格鲜明的青铜文明之花。

——岳阳楼、 黄鹤楼、 滕王阁三大名楼模型, 与镜面电视辉映, 演绎三大名楼的人文与风采, 让人陶醉在江南名楼构建的生活风情画卷中。

——立体戏台循环上演川剧、 汉剧等经典剧种, 与戏剧脸谱、 戏服共同营造出长江流域戏曲荟萃的氛围。

——东方茶港场景, 配合金锭、 青砖茶等实物, 从政治、 经济双重角度, 验证多元共生的长江茶叶文化之路, 以奔腾不息之势融入中华文明, 站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

在结尾的展望部分, 将 “长江经济带” 专项课题研究的成果加入进来: 长江和黄河曾与世界其他三大古老而璀璨的大河文明一道, 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竞相辉映; 由成渝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联袂而成的长江经济带, 营造出地球上最令人神往的生态景观。

“穆穆曾侯——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郭家庙墓地揭开的曾楚之谜” 展, 借助长江文明馆1000多平方米临展厅, 展出郭家庙墓区和曹门湾墓区出土的铜、 陶、 漆木等文物, 为研究曾国早期历史、 文化及曾国与楚、邓、 黄、 弦等方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随后按照长江沿线省市、 自治区从上游至下游的地域分布, 以每三个月至半年为一个周期, 联合各省级博物馆陆续推出其他临展。

在陈列布展过程中, 长江文明馆坚持 “以物为本”与 “以人为本” 的结合, 注重视觉观赏与亲身体验, 集智慧管理、 智慧服务和智慧保护于一体, 实施了观众数字化管理系统和针对移动终端的智慧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运用微信云端服务、 场馆
APP、 智能导览机、团队智慧讲解等导览技术, 对散客、 团体游客、 重要领导均提供了定制化的参观解决方案, 保证了不同类型到馆观众均能得到良好的参观体验。

体验厅能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

QQ截图20150923100755.png

为了让观众亲身体验壮阔的虎跳峡, 神秘的三星堆青铜面具, 神奇的都江堰, 传奇的赤壁之战……长江文明馆专门设计了一个 《梦幻长江》 体验厅, 通过震撼的视觉体验让观众真切感受长江的自然之最, 人文之美。

对于青少年来说, 体验厅的展示值得他们期待。

以长江干流及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时间为线索, 兼顾着故事性、 参与性视角, 在 “淇淇一家” 的陪伴下, 观众乘坐着无轨游览车从各拉丹冬出发, 飞跃冰川雪山,潜入冰穴与桃花水母共舞; 俯瞰著名的岳阳楼、 黄鹤楼、 滕王阁等七个 “最长江” 景观, 感受长江文明。

骑乘设备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多自由度无轨电动车, 在设定的相应时间节点不断产生急转弯、 爬升坠落、 左右摇摆、 上下颠簸等动作, 该体验以沉浸式的第一视角, 带领观众穿越一段完整而惊心动魄的长江文明时空之旅。

黑暗骑乘的制作阵容强大, 世界级特效大师、《阿凡达》 视觉总监Chuck Comisky担任总导演, 两度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的Wayne England任影片导演, 而任设计、 艺术总监的John Joseph Matthews曾担任过韩国、 约旦等地的游乐场、 博物馆设计师。在体验厅的人流集散缓冲地, 馆方设计了与体验厅内容相得益彰的 《艺术·江豚》 展。 它以长江江豚和长江环境为主题, 希望是让更多人看到江豚的微笑。

  运营新机制的创新

敢于破除制约创新的一切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是长江文明馆建设的一大特点。

长江文明馆以长江为本体, 以展示长江流域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成果为主要功能, 同时也具备文化研究和传承功能, 以及作为生态研究产业平台的产业提升功能。

早在建立之初, 对文明馆的研究交流, 馆方就早有打算。 设立的 “大河对话暨长江文明论坛” 以世界范围内大河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 定期或每两年召开主题年会, 增进世界范围内大河文明特别是大河流域博物馆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发起设立长江文明基金会, 面向全球征集基金会理事单位, 募集基金, 与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等开展合作, 购买、 收藏反映长江自然生态与历史文明的文物、 标本。

以长江文明馆为基地, 成立以长江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长江文明研究院、长江生态产业研究院, 推动国内外科研院所研究资源和创新力量的整合, 实现科研转化与产业化。 力争通过几年努力, 打造 “长江文明与生态产业孵化器” 。

在馆区内, 长江文明馆开辟带有长江流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展销商店、 长江邮局、 长江书吧、 咖啡屋、 比萨店以及主题水吧等。 一是利用体验厅的故事情节和卡通形象营造主题文化体验。 学习美国环球影城、 迪士尼等体验项目, 围绕 “最长江” 七个章节剧情及主人公 “淇淇一家” 开发原创产品, 包括玩偶、 珠宝、吊饰、 摆件等系列, 同时抽取故事中的场景及角色元素进行二次开发, 让博物馆文创产品不局限于文物文化的展现, 进而打造 “好看、 好玩、 好用” 的文创商品;二是整合长江流域的文化和文创资源。 学习台湾等博物馆文创产业发达地方的经验, 开发具有长江流域文化的文创产品。

“岁月的河啊, 汇成歌, 汇成歌。 一支歌, 一支深情的歌, 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 ” 这也是长江展带给人们的震动。 我们相信, “直挂云帆寄沧海” , 一定不是长江文明馆的梦想, 看, 它乘风破浪开足马力,向我们驶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