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9-02)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宋新潮

 8月 28 日, 中国文物报社与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文物报创刊 30周年纪念座谈会, 我谨代表国家文物局表示热烈祝贺! 向为 《中国文物报》 创立、 起步、 发展、 壮大付出心血汗水的报社历届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表示亲切问候! 向多年来支持 《中国文物报》 出版发行的各级文博单位、 各方面专家和广大作者、 读者表示衷心感谢!

1985 年 8 月,《中国文物报》 的前身——《文物报》 在河南郑州创刊, 这是我国文物系统第一份专业报纸。 我自己也是从那时起成为一位忠实的读者, 偶尔也写过一两篇小文章。 30 年来,《中国文物报》 从最初双周一期的四开四版小报, 发展为每周出版两期的对开八版报纸; 从一份河南文物系统的地方报纸, 发展为扎根北京、面向全国的行业大报; 中国文物报社也从一家纯粹出版报纸的小单位, 发展为拥有“一报两网三刊” 、 承办多项具有全国影响力活动的媒体机构。 30 年来,《中国文物报》 围绕文物事业发展大局,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文物工作方针政策, 深入解读各项文物法律法规, 客观报道各项文物重点工作, 努力当好文物事业 “喉舌” , 很好地完成了国家文物局部署的一系列重要任务,成为文物宣传工作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30年来,《中国文物报》 围绕各地文博工作实践, 组织专家阐释文物政策法规, 探讨文博业务知识, 汇集文博行业信息, 指导基层开展工作, 在文博系统建立了广博深厚、 历久弥坚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交流平台和良师益友。 30 年来,《中国文物报》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弘扬, 开辟学习园地, 传播文博知识, 普及保护理念, 增进公众对文物工作的了解, 架起了政府、 专家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成为文物系统面向全社会的重要窗口。 可以说, 中国文物报的 30 年, 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物事业发展史。

当前, 文博事业向深度、 广度发展, 对中国文物报作为文物宣传工作主阵地出了更新、 更高的要求; 体制改不断深化,文物报社正在进行转型改制, 改革发展任务艰巨; 信息化时代日新月异, 传统媒体面临着新媒体的巨大冲击; 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博弈和舆论多元, 也给舆论引导增加了困难。 这都要求 《中国文物报》 不断增强忧患意识, 锐意改革进取, 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国家文物局历来高度重视 《中国文物报》 发展。 2013 年 11 月, 励小捷局长代表局党组到报社调研, 要求把握好办报方向,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文物报要加强选题策划和采访报道, 并对报社自办刊物、 承办活动、 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希望报社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 我对 《中国文物报》 发展提几点建议。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 准确把握定位。作为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的综合性权威报纸,《中国文物报》 要始终遵循中央宣传思想工作方针, 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宣传好文物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时刻坚守文博行业报的特色,严格依照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组织开展宣传报道,遵守文博职业道德准则,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发挥好文物宣传工作主阵地和文博信息平台的作用。要站位高远 , 处理好机关报和行业报的关系,更加突出行业报特色,立足为全行业和全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在服务中提升水平、 壮大实力、 赢得支持。

二是坚持专业方向, 提高办报水平。《中国文物报》 作为国家级的文博专业化媒体, 要始终坚持专业化道路, 充分调动文博专家学者的积极性, 通过专家访谈、专家解读、 专家约稿、 主持专栏等多种形式, 不断提高报纸专业化水平。 “专业” 不是做得别人看不懂, 而是要有可读性、 故事性、 知识性、 权威性。 要加强专业策划,增强品牌意识, 继续办好 《文物考古》、《博物馆》、《遗产保护》 等专业版面和栏目。 要以专业的眼光敏锐关注涉及文博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重要政策、 重点工程项目,加强调查研究, 深入剖析典型事例, 及时总结典型经验, 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为文物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进一步增强报纸的权威性、 指导性。 在提高专业化的基础上, 还要充分考虑广大文物爱好者的需求, 不断增强报纸的吸引力、 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是拓展新的渠道, 加快媒体融合。作为文博行业的权威信息总汇,《中国文物报》 要有开放的胸襟, 积极寻求与各类社会媒体、 行业组织、 专家机构等合作, 在合作中寻找机遇、 开拓发展、 完善自己。 要抓住 “文博在线” 项目立项的大好机遇, 持续加大投入, 积极探索 “互联网+” 运用, 打造形态多样、 手段先进、 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要扬长避短, 增强文博信息的再加工能力, 提高媒体产品附加值, 加快与各类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要求, 通过微博、 微信、 手机APP 等形式吸引年青读者, 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文物知识。

四是加强人才建设, 促进改革发展。《中国文物报》 的 30 年发展历程, 凝聚着历届报社领导和全体同仁的智慧和心血。 要继承发扬报社简朴勤奋、 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 做好传、 帮、 带, 重视文博、 传媒、 策划、 新媒体等各类人才的引进、 培养, 为报社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也要注意作者队伍和人才的培养与发现。 要按照国务院的整体部署和国家文物局的具体要求, 加快推进报社转型改制, 找准文博领域文化产业方面的需求, 努力打造自主发展、 独立运营、 具有多种实力的现代传媒机构。

五是依托既有平台, 增强服务能力。作为全国文博行业多个品牌项目的承办方,《中国文物报》 要充分运用各地文博单位、 各社会团体和国家文物局的有利资源, 组织实施好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推介等活动, 为提升文物保护管理、 展示利用、 学术科研水平作出贡献, 努力打造文博行业学术信息中心、 咨询服务中心。 要用心做好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的运行维护, 提高文博行业政务公开和信息化水平。

30 年前,《中国文物报》 在国家改革开放、 文物事业恢复发展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 今天,《中国文物报》 在文博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再次创业的大好机遇, 希望中国文物报社在社领导班子的领导下, 团结奋进, 继往开来, 为创造下一个 30 年辉煌而努力奋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