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9-29)
画像砖是墓葬装饰的形式之一。 中国的制砖历史很早, 自周代后期起, 砖用于建筑上。 我国最初制作的砖并非是筑墙, 而是贴砌于土墙表面, 对建筑物起保护和装饰作用。 随着人们对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 于是砖面上出现了花纹。 画像砖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 占据着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
位处长江中游的湖北地区出土的画像砖墓数量相当多, 近年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对文物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中发现的画像砖不断增多, 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由武汉博物馆、 随州华夏博物馆和襄阳博物馆联合举办的 “天国之享——湖北地区画像砖专题展” 选取湖北地区出土的68块画像砖, 出土地点主要有襄阳贾家冲画像砖墓、 谷城六朝画像砖墓、 南漳县九集镇东汉墓以及武汉市内的隋唐墓葬,时间跨越东汉至隋朝, 题材丰富, 涉及到生产生活、 车马出行、 四神星宿、 龙凤祥瑞、 神仙鬼怪。 造型、 神态逼真, 真实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思想、 文化和艺术水平。 汉代的画像砖, 大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到两晋南北朝时, 各地都有烧造, 纹饰简单, 多用雕好的模型印制而成。 南朝以后, 纹饰内容趋于复杂, 印有龙、 狮子、羽人、 二十四孝等题材。
在襄阳贾家冲画像砖墓出土的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砖上, 生动刻画了 “郭巨埋儿” 这个故事。 画面上郭巨居右, 持锹挖土, 其妻怀抱孩子居左侍立, 正中地面露出一釜。 背景为山石、 树木和草丛。郭巨埋儿图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至北宋被列入 《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 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 发展于汉代, 到宋金时基本定型。在展览中, 还有襄阳出土的南北朝时期青龙、 白虎画像砖和武汉出土的隋代四神砖。 出土于武昌马房山隋墓的四神砖分别浮雕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四神由凸起的阳线印成, 具有浅浮雕效果。
两套画像砖中的青龙形象不尽相同, 但从龙的形态、 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隋代画像砖对南朝画像砖技法和题材的传承和延续。 展览8 月 8 日开始, 已于 9 月中旬结束。 (山 水)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