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9-29)于淼

QQ截图20150929225343.png

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公益文化机构的教育职能,9月20 日,“以古为鉴——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环保活动在湖北省博物馆启动。在6 周的时间里,来自多个领域的环境保护专家为观众带来12 场公益讲座。在活动现场,来自观众丢弃的饮料瓶被艺术家创作成装置艺术品“水与地球”;三个巨幅立方体展板以连环画的方式讲述“什么是世界清洁地球日”“地球怎么了?”“古人的绿色智慧生活”等内容。巨幕投影屏再现了生活中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引发观众分类垃圾回收的愿望。在志愿者的讲解下,从一片橘子皮的寿命到一个塑料袋的存亡旅途,玻璃、电池、饮料瓶等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现身说法”提倡环保生活理念。看到这么多的环境现实之后,在一棵古代“扶桑树”形状的留声机前,观众可以录下自己对环境保护的心声,传递给更多的人。很多观众表示:在展示文物的博物馆中看到这么多生活垃圾被“展示”,印象深刻很受教育,保护地球上的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要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以古为鉴——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环保活动由湖北省博物馆多媒体小组的5 位年轻馆员独立策划完成,活动的很多创意来自于湖北省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如彩绘漆木衣箱上的“后羿射日图”反映出早在2400多年前古人已开始关注生态与气候问题。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没有便携式移动设备、可循环的生活方式不产生不可降解垃圾……希望这些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活智慧可以影响今天的我们。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博物馆”。本次活动使用的材料大部分来自废弃的展示看板,项目组用节约下来的经费制作了1000个可循环使用的帆布环保袋赠送给观众,旨在提倡减少朔料袋的使用。

“以古为鉴——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环保活动将持续到10 月31 日。本次活动得到“回收哥武汉互联网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出版社”“天线出版网”三家企业的资助。在创意的火花与灵感之下,博物馆以丰富的活动将严肃的文物变得亲切,将深奥的藏品变得易懂。今天,在博物馆语境下讨论的问题不再局限于文物保护与展示,不仅是花费巨资的超级展览和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通过与社会发展议题相连接,博物馆得以走进真实的日常生活,走进社会大众的心里。

在博物馆中,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绿色生活与和谐之社会的理念:文明参观,不开闪光灯拍照、按需索取宣传资料、带走身边的垃圾……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