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10-27)赵骄健

QQ截图20151027135300.png

今年8 月,笔者参加了在上海的一次培训活动,期间,聆听了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的专题讲座,陈燮君向我们介绍了上海博物馆近年

来的展陈情况及以博物馆本身为载体的文化影响力。其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介绍该馆曾在2003年9 月举办了“《淳化阁帖》最善本特

展”,在上海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时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包括当地的出租车司机都成为它的“粉丝”。

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博物馆作为一个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其举办的展览到底该如何有效发挥社会功能、更好地为观众服务?笔者认为,除了展览本身的质量之外,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做好展览的新闻宣传与专题推广工作

纵观所有社会反响较好的陈列展览,应该说都离不开完备详尽的新闻宣传与专题活动推广。在当前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不论举办的展览设计多么考究,展品如何珍贵,内容多么丰富,都要拿着“扩音器”大声喊出来。要知道,参观人数多,社会关注度高,不一定是成功的展览,但若是无人问津,门庭冷落,肯定是一个失误。首先是要了解展览的性质、内涵和主旨思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宣传推广实施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根据展览大纲提前启动新闻宣传专题推广工作,并制定详细的宣传策划方案;第三是要确定合适的宣传方式和媒介范围,比如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行业性媒体与都市性媒体的组合搭配,线上与线下的互动等。在此举一例说明,2014年,为做好纪念中法建交50 周年的特展“名馆名家名作展”,国家博物馆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了“特展” 宣传推广的准备工作。一是根据展览内容制定了“以新闻报道、专题推广为主要形式,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行业性媒体与都市性媒体相补充,覆盖国内,辐射海外,立体式、全方位、有亮点、有节奏” 的宣传推广策略;二是明确了不同时间段的宣传推广任务和具体形式和手段,如3 月20 日至4 月11 日确定为“宣传预热阶段”,该阶段主要工作有整理展览相关背景资料、召开新闻通气会、设计制作专题网页等,4 月12 日至展览结束确定为“持续跟进阶段”,主要是策划开展主题活动, 保持展览的关注热度, 比如举办“ ‘夜场’ 欣赏名作” “送名作回家”等主题活动。回顾“特展”的成功举办,正是在这种提前设置好的模式下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通过专业讲解员的讲解和介绍,展览才能显现出它的社会效应,不然只是一件物品的展示,毫无意义可言。现在很多人进入博物馆,都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尤其是一些地理位置特殊、又具有旅游景点性质的博物馆,虽然每天人山人海、络绎不绝,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少有驻足深入细致去了解的,这里面除了有个人主观因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大部分观众不知道看什么,怎么去看,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式来指引他去发现一件展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以国家博物馆为例,现在每天都有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者讲解员定时定点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参观需求,也达到了展览策展团队的预期目标,应该说能起到很好的双赢效果。

开放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教育活动

众所周知,公共教育是博物馆事业的核心职能之一,缺乏良好公共教育职能的博物馆,如同没有灵魂的驱壳。具体到一个展览来说,开展相应的辅助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也不能为了开展活动而去生搬硬套,必须根据展览的不同特点及不同受众群体开发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达到寓教于乐、启迪智慧的目标。国家博物馆有一个主题为本馆建筑设计的专题陈列,重点展示了国家博物馆的新建筑形象及诞生的过程。该馆工作人员针对此展览设计研发了面向3~6 岁儿童的教育活动:首先是在博物馆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并在老师的指引下逐一手绘出来,这是感知与印象阶段;接下来老师提供了一些世界各大博物馆建筑的图片,引导儿童找出图片中的几何图形,这是体验阶段;最后老师和儿童一起走进上面提到的展览展厅内,按照老师的要求发现陈列中图片里的几何图形,这是实践运用阶段。活动

流程很简单,但对于低龄儿童来说,能够认真仔细的观察每一张线条简单,甚至有点枯燥的的设计图稿,并且能集中注意力睁大眼睛发现其中的一个或一些几何图形元素,展览举办的目的或许也就达到了。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被动式的参观展览,被迫去了解一个展览所要表达的意义,但若能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通过一次次教育活动,获得不断叠加的效果,也还蛮有益的。

做好专题讲座、论坛或艺术沙龙活动

对一个展览而言,如果说提供讲解服务、开展教育活动是对内容本身横向的拓宽和延伸,那么,举办相应的讲座、论坛或艺术沙龙类活动,就是对一个展览内涵和品位的升华。讲座、论坛、艺术沙龙邀请的嘉宾多为某一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主题也会围绕领域内某一具体问题进

行。促进对展览的深入了解;艺术沙龙,则更能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对展览本身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方式。

2013 年,在“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 展出期间,国家博物馆组织了一些网络名人参观了该展览,目的是想借助他们的力量使更多人了解国家博物馆在传承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和文化,弘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确如此,在他们参观完后,纷纷通过微博发表参观感言,受到千万粉丝的点赞和留言,形成了很好的带动效应,很多网友通过微博看到了该展览的信息,争相过来参观。

事实上,要让博物馆展览内涵真正为全社会观众所接纳和理解,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只要我们更务实一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观众一点,会有更多的观众为我们点赞。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