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9-25)

 

严州城位于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 梅城镇地处新安江、 兰江与富春江三江交汇处, 北枕乌龙山南临三江口。 今之梅城在历史上的建德县、 睦州府、 严州府、 建德路、 建德府中均有重要地位, 长期为县治及府城所在地。 梅城的考古工作开展甚少, 未为学术界所重视。 为配合新安江梅城段防洪大坝建设,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建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考古人员先于2014年5月8日至15日对城址进行了考古调查。 之后, 于2014年7月5日开始对南城墙遗迹实施发掘, 至2015年1月28日结束。

严州城较大的筑城活动, 根据文献记载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唐中和四年(884)(刁衎《大厅记》); 第二次是在北宋宣和三年(1121)(淳熙 《严州图经》 卷一 《城社》); 第三次为元末明初李文忠所筑(民国 《建德县志》 卷三 《城池》)。 李文忠重筑之严州城, 除沿用东侧近碧涧的一段城墙外, 其西北、正北都向内作了收缩, 向南则移近新安江。 此后至民国前, 严州城一直沿袭李文忠时的格局, 未做大的更改。 城东以碧涧、 南以新安江、 北以乌龙山、 西以建昌、 屯军诸山作为天然屏障。 城址除东北角因山势略弧形内凹外, 平面大致呈圆角方形, 南北长约1.2千米、 东西长约1.34千米, 面积经测算约1.2平方千米。 今之梅城, 仍保留了元末明初所筑城的格局。 本次调查工作的重点是查明第三次筑城后城墙遗迹的分布与保存状况, 同时初步考察了城内的道路、 水系等。

 

明清严州城外城包括城墙、 城门及城壕。 城门又有旱门和水门。

外城城墙现地表尚可见遗迹的主要有西墙西湖东侧段、 南墙城南西路22号前至小南门段、南墙城南东路47号前至梅城污水处理厂段和东墙沿建安山山脊段。 西墙西湖东侧段残长约260米, 残宽约5.3米, 高出现地表约0.3~1.1米。 现仅存夯土部分, 未见两侧包石或包砖。 南墙城南西路22号前至小南门间的一段, 被70年代建成的梅城防护大坝所包裹, 其局部在新建大坝施工过程中暴露部分墙体。 该段南墙残长约170米,保存较好, 局部高出城墙北侧路面约5.7米。 从断面上看, 该部分墙体外侧包石及砖, 以条石为主,附以碎石及砖块, 内芯以掺有细小石块及瓦砾的灰黄色土夯筑而成, 局部填有较多碎砖块。 城南东路47号前向东至梅城污水处理厂东侧段南墙, 残长约300米, 高出城墙北侧地表约2.1米,其南半部被原梅城大坝覆盖。 东墙沿建安山山脊的一段, 残长约310米、 残宽约5.4米, 高出墙体西侧地表约1.6米。 该段城墙外侧尚存长条形石块、 碎石及少量碎砖混筑包边, 其下多为陡崖, 内侧暴露夯土。 山顶处、 城墙内侧多小块长条形平地及缓坡。

至民国时, 城门有旱门六座, 水门三座。 旱门分别为大南门、 小南门、 大西门、 小西门、 东门和北门。 现地表尚可见部分城门建筑的是大南门和小南门。 元末明初建城后, 至万历时, 城门为旱门五座。 前述之大南门应沿自澄清门, 大西门沿自和义门, 小西门沿自武定门, 东门沿自兴仁门, 北门沿自拱宸门。 清乾隆时, 旱门仍为五座。 至道光五年(1825), 开辟 “福运门” , 即小南门。 至此, 旱门增为六座(参见民国 《建德县志》)。 水门有东、西和北三处。 北水门在建安山与秀山之间, 曾名水戽门, 今北水门南尚存该地名。 此门至今犹存,向着乌龙山一侧, 可见水门拱顶。 东水门现早已湮塞并为梅城防护大坝所覆盖。 西水门通西湖,水门内侧仍为旧貌, 门洞宽3.35米, 由条石和块石砌成。

严州城利用 “南临大江 (新安江), 东界碧溪,西控西湖, 北引乌龙山之水” (建德市政协 《严州古城——梅城》)的天然地形作为城壕。 另外, 从西湖北侧有一路水道沿城向北, 过小西门后折东, 沿北墙继续延伸, 至北门外西侧折北。 这一水道发源自乌龙山南麓余脉锦沙岗、 凤凰山, 沿城入西湖, 亦有称 “护城河” 。

内城今已无存, 其范围大致为南至今北门街, 东至防火巷一线, 北至环城北路, 西至严州中学足球场东侧边缘及其南北一线。

严州城内道路多较窄, 纵横交错, 水系呈倒T形分布。

  城内主要道路有三条。 南北向为内城南门至外城大南门间的大街, 包括府前街、 正大街和南大街, 此三街南北连续。 东西向有东门街和西门街。 东门街自东门经东湖南线一直向西延伸。 西门街由大西门向东接总府街, 并延伸至东湖北侧。

城北乌龙山之水经北水门入城, 沿水戽门路向南汇入东湖, 该水路大致呈南北向。 西水门向东借蔡家塘、 江家塘、 宋家塘与东湖沟通, 由东湖向东经由东水门出城。 该水路大致呈东西向, 与正大街相交处上跨太平桥, 与今之市民路相交处上跨字民桥。

发掘工作除完全揭露城南西路22号前至小南门段城墙外, 把重点放在了大南门和小南门两座城门上。 该段城墙和城门被70年代所建防护大坝掩埋废弃。

揭露的城墙主体部分成蜿蜒曲折之形, 其南侧墙面地面以上残高6.6米左右。 城墙南立面主要用条石错缝平砌而成,且从下向上逐步收分。北面则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为夯土台,揭露宽约2.5至4.1米;上半部为砖石包砌的墙体,主要用条石平砌,夯土台以上残高约0.4至3.1米。在南北两侧立面还可见许多小孔,有方有圆,南北贯通,方孔边长约14厘米,圆孔径约12厘米。城墙残存顶部揭露宽约3.5米。另外,在大南门至小南门段城墙南侧发现道路及房屋遗迹。

大南门门洞的南侧、洞口外侧与古城墙的主体部分的墙面持平,而北侧立面则向外凸出。门洞南侧洞口宽2.82米,高4.0米,整个门洞南北进深11米。小南门城门南立面稍凸出于古城墙主体部分的墙面,而北侧亦向外凸出。门洞南侧洞口宽2.33米,高3.48米,整个门洞进深9.95米。

严州古城是唐代以来江南重要州府之一。唐、 宋、 明各代建城的历史沿革有序, 明清城址格局清晰, 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体现了典型的南方山水城市特色, 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见证之一。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建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王征宇 沈国良 尧志刚)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