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10-20)
7 月4 日,德国波恩传来的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成功消息,让湖南文物考古界的同仁们格外高兴。土司遗址成功申遗,与湖南永顺老司城的考古发掘与考古学研究密不可分,湖南的考古工作者从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湖南的考古工作者,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服务经济建设大局,发掘古代文化遗产价值,引领三湘大地里的学术与文化之美,服务时代与民众。
湖南十年考古工作掠影
熊建华 陈利文 汤宏杰
工作之美——服务大局发展自身
在一般人的眼中,考古是个象牙塔里的工作,其实,考古工作,尤其是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工作,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紧密相联。近几十年,湖南的考古事业正是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过程中,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发展了事业。1998 年、2012 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被文化部、人社部授予“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省重点工程组织协调管理先进单位”,不少市(州) 县文物考古部门也经常被评为当地支持经济建设优秀单位。
做建设工程开路先锋湖南省文物局在处理考古与基本建设的关系时,曾提出过一个口号:“考古工作可以为基本建设开路,但不能让路”。湖南全省考古工作者积极为高速公路、铁路、电网等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开路,仅在最近十年,就完成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050 个、考古发掘项目490 个,出土文物7 万余件。为支持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湖南省文物局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对攸关国计民生的项目,考古发掘费用按国家最低标准适当降低。配合高速公路、铁路、水电站、火电站等大型基建工程进行的考古工作,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艰苦,需集中全省的文物考古骨干,长时间在田野工作,有时为了保障工程如期开工,考古队员要连续在野外工作三四个月。
行政管理方式不断改进考古勘探发掘涉及经济建设,是文物工作中最敏感的工作之一,各考古业务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是否履行申报手续,被湖南省文物局列为对市(州) 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问题,2009 年,湖南省文物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专门下发了《关于认真履行考古调勘、发掘报批手续的通知》,并建成了“湖南省境内文物调查、勘探、考古发掘网上申报系统”。2013 年以前,湖南的考古收费一直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各地也多纳入地方行政收费窗口统一收取,工作难度相对较小,但也易出现重收费、轻田野
的弊端。2013 年9 月,湖南省财政、物价部门出台文件,把基建考古中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费从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中去除。为减少新政策带来的影响,2014 年2 月13 日,湖南省文物局争取与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物价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经费管理的通知》,明确各级文物业务单位收费内容与经费的使用范围,有的市县还依据新文件,将考古调查、勘探审批前置到用地审批阶段,按用地区域范围出具相关报告,费用计入土地出让成本。
考古工地质量普遍提高田野考古工作质量是田野考古工作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湖南省文物局每年委托湖南省考古学会分年中、年终两次对全省的考古发掘工地进行专项检查、验收,并将检查验收结果予以通报。近十年(2006-2015),湖南省文物局组织评选了26 个优秀考古工地,并对26 个工地的领队、执行领队进行了通报表彰。
考古队伍的专业能力全面发展为了既服务好国家的基本建设工程,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尽可能多的文物考古资料,近年来,许多现代科技手段被引进到考古工作中来。如用卫星图分析古遗址、古墓葬;用多频电磁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等多种无损伤的物探技术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等。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考古专业单位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也进了一大步。
科研之美——探索文明名重湖湘
考古工作者有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需承担,但考古学研究还是考古工作者不可丢弃的主业,在承担繁重的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之际,湖南考古专家们,一方面设计主动考古项目,解决湖南考古学研究中的难点、重点,另一方面,在基建考古中强调课题意识,将纷繁复杂的基建考古工作也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
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序列是否清楚,是衡量一个地区考古学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湖南考古学者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在这方面大步向前迈进。湖南旧石器时代考古基础较好,到目前为止,全省境内已发现旧石器地点300 多处,“潕水文化类群”“澧水文
化类群”逐步得到确认,2011 年以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水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晚期遗存又填补了空白;湖南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建立了较完整序列,近年主要在探讨稻作农业起源、南岭南北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聚落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商周时期,湘江上游潇水流域的商周文化探索、湘江下游发现的费家河文化与炭河里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澧水流域发现的商、西周、东周有叠压关系的遗存、沅水流域商代早期遗存等丰富了对这一阶段湖南考古学文化的认识;楚汉时期,主要集中对沅水、澧水流域楚汉古城的调查及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长沙国王陵区的考古勘探、简牍研究等,有3 个考古成果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湖南楚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夯实了基础;六朝及其以后,突出成果表现在陶瓷考古、中国土司文化考古等方面,这方面的考古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老司城的考古工作荣获2010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创了土司遗址考古新思路,为土司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湖南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著作出版考古资料整理是考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近年,在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与国家考古资料整理专项资金支持下,这一工作成效显著。在处理积压的考古资料工作方面,先后有“长沙汉墓”“益阳楚墓”“常德楚墓”“沅水下游汉墓”等积压长达几十年甚至半个多世纪的资料得到
整理。新考古资料整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更大,一大批新的考古资料,如“里耶古城”“炭河里与高砂脊”“安乡汤家岗”“老司城”“坐果山与望子岗”等考古发掘资料均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整理。短短10 年,出版了大型专题考古报告10 多部、各类文物考古研究著作50 多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要考古成果的专项报告,弥补了考古报告的不足,获得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马王堆汉墓服饰、马王堆漆木器、里耶秦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等。
科技考古不断进步 湖南近年的科技考古成果,有两次入围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组织评选的“湖南十大科技新闻”。一次是2011 年,临澧杉龙岗遗址考古发现史前炭化稻谷及稻作起源研究;一次是2014 年,湖南大学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合作,通过对战国竹简《算表》、岳麓书院藏秦简的研究,得出了《算表》在秦代可能被官方用于“计数器”的科学结论。湖南在古代孢粉、微体动植物、水稻硅质体的分析以及考古遗址地形地貌、古气候、古环境等科技考古课题研究中,均有不俗的表现,尤其是稻作起源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最引人注目。近年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美合作进行的澧阳平原稻作农业起源研究项目中,与国内以及美国、以色列等多国、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在田野考古作业中采用世界先进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最先进的设备,全面获取考古遗址中的研究信息,为重建澧阳平原距今万年前后的文化与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澧阳平原史前水稻籼粳比例结构演变分析、水稻硅质体研究、现代水稻和遗址炭化稻米的对比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在国内外有领先优势。
近十年(2006-2015) 湖南出土文物考古类著作一览
沅陵窑头发掘报告——战国至汉代城址及墓葬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 2015.01
宁乡青铜器 向桃初 岳麓书社 2014.11
马王堆汉墓发掘与文物整理保护亲历者访谈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11
岳麓书院藏秦简的整理与研究 陈松长 中西书局2014.11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一至七册) 湖南省博物馆 中华书局 2014.06
永顺老司城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文物局、永顺县文物局 科学出版 2014.03
安乡汤家岗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 2013.11
湘西史前遗存与中国古史传说 贺刚 岳麓书社 2013.10
湖南旧石器时代文化与玉蟾岩遗址 袁家荣 岳麓书社 2013.10
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 何旭红 岳麓书社 2013.10
湖南出土简牍选编(一)(二)(甲3、4) 张春龙等 岳麓书社 2013.08
湖南商周青铜器研究 熊建华 岳麓书社 2013.08
马王堆汉墓帛书(一)(二) 湖南省博物馆岳麓书社 2013.08
湖南出土帛画研究 陈建明 岳麓书社 2013.08
马王堆汉墓研究 陈建明等 岳麓书社 2013.08
湖南出土简牍选编(一)(二) 宋少华、张春龙 岳麓书社 2013.08
湖南楚汉漆木器研究 聂菲 岳麓书社2013.08
湖湘出土玉器研究 喻燕姣 岳麓书社2013.08
岳麓书院藏秦简(1—3) 朱汉民、陈松长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06
湖南出土简牍选编(一)(二) 宋少华、张春龙、郑曙斌、黄朴华 岳麓书社2013.06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04
永顺老司城——八百年溪州土司的踪迹 柴焕波 岳麓书社 2013.01
桂阳刘家岭宋代壁画墓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 2013.01
长沙重大考古发现 王立华、宋少华、何旭红、黄朴华、李鄂权、邱东联 岳麓书社 2013.01
长沙考古文存(第一辑)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岳麓书社 2013.01
衡州窑与衡山窑 周世荣、郑均生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2.12
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郭伟民岳麓书社 2012.08
湖南楚墓与楚文化高至喜岳麓书社 2012.08
发现湖南系列丛书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湘都市报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3
简牍与秦汉社会 于振波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03
里耶秦简(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出版 2012.01
湖南简牍名迹 湖南省文物局 湖南美术出版 2012.01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四) 长沙简牍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走马楼 简牍整理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文物出版社 2011.11
吴简研究(第三辑) 长沙简牍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吴简研讨班中华书局2011.09
濂溪故里——考古与人类学视野下的古村落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2011.06
岳州窑 周世荣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1.05
新石器时代澧阳平原与汉东地区的文化和社会 郭伟民 文物出版社 2010.07
沅水下游楚墓(全三册) 湖南省常德市文物局 文物出版社 2010.07
坐果山与望子岗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 2010.07
湖南陶瓷 周世荣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0.04
益阳楚墓益阳市文物管理处 益阳市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2009.04
湖南出土金银器 喻燕姣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9.10
湖南宋元窖藏金银器的发现与研究 陈建明、喻燕姣 文物出版社 2009.03
湖湘陶瓷(二)·长沙窑卷 李建毛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9.01
湖湘壁画 胡彬彬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01
湖南古印萃珍 陈松长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2
简帛研究文稿 陈松长 线装书局2008.07
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研究 向桃初 线装书局2008.07
湖湘陶瓷(一) 周世荣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05
湘西古文化钩沉 柴焕波 岳麓书社2007.12
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铜器 湖南省博物馆 岳麓书社2007.10
走马楼吴简续探 于振波 文津出版社 2007.02
马王堆简牍帛书常用字汇 陈松长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01
里耶发掘报告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岳麓书社2007.01
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2007.01
澧县城头山–中日合作澧阳平原环境考古与有关综合研究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2007.01
彭头山与八十垱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2006.08
长沙马王堆汉墓 熊传薪、游振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06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2006.03
图说楚文化 许道胜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01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文物出版社 2006.01
遗产之美——学用结合惠及大众
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指出,考古,是文物保护的一部分。积极做好考古及考古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是考古学者与考古工作者天然的责任。湖南的考古工作者,自觉地把考古学研究与考古遗产的保护利用作为自己责任与义务,呵护了考古遗产,同时,扩展了考古学的文化影响力。有的重大发现像秦始皇兵马俑一样直接变成了当地的人文景观与旅游资源,如里耶古城遗址、老司城遗址、桂阳刘家岭壁画墓等;有的发现甚至像马王堆汉墓一样成了湖湘文化的新符号,如城头山古城遗址、里耶秦简等。考古遗产的影响超出了省界、国界。
加大考古单位在古遗址保护中的职责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湖南省文物局有意识地引导湖南的考古业务单位逐步从单纯的考古调查、发掘向考古、保护与利用研究方向发展。为了做好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湖南以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龙头,添置设备、引进人才、建立合作机制,提高了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应变能力。2010 年至2013 年间,为配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唐代最长龙窑——谭家坡一号龙窑遗址区以及陈家坪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就边发掘,边编制保护方案,并采取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对揭露的遗址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这一经验,在永顺老司城遗址发掘现场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提高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速度与质量,自2010 年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中力量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并参与该遗址保护、申报世界遗产全过程。由于发掘者同时又是规划编制和保护工程的实施者,因此,遗址研究、保护、展示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做到了相互兼顾、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遗址的保护成果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ICOMOS 专家的肯定。近十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株洲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省内外大专院校,在考古单位参与遗址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相当多,除了长沙窑遗址、老司城遗址,湖南还在平江出土清代古尸墓葬的抢救性保护、娄底万宝镇明代壁画墓的抢救性保护、桂阳刘家岭宋代壁画墓的保护、茶陵晓塘春秋战国墓的保护、长沙建设工地古城墙的保护等方面采取了类似方式,澧县城头山、宁乡炭河里、宁远舜帝庙等大遗址以及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等的保护规划、考古发掘计划、文物保护与展示工程方案,则完全由考古发掘单位主导。正是这种工作模式,考古工作为考古遗址升华为考古遗产、文化资源、乡土文化符号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力特色考古遗产湖南的考古遗产中,最有影响力与特色的是古代“马王堆型古尸”与出土简帛。“马王堆型古尸”的保护利用工作,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中心推动。2005 年,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南大学联合组建了“马王堆汉墓古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目前该中心拥有历史学、博物馆学、人体解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科研人员60 余人,实验室面积达到2600 平方米,设备60 余台(套),相关图书及专业杂志1 万余册。该中心成立以来,科研成果耀眼,先后开展了“遗址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关键技术与古代建筑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中子课题“古尸类文物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马王堆型湿尸类文物保存技术及应用研究”“马王堆湿尸保存液研究与开发”“马王堆古尸DNA 研究”“马王堆墓坑数字展示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其中,“马王堆型湿尸类文物保存技术及应用”获2008 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马王堆古尸‘整体-细胞-分子’三级保护模式的建立与运用”获2009 年度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出土简帛的保护工作,分别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简牍博物馆等负责,在荆州文保中心等单位的帮助下,历经十年,湖南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出土简牍科学保护方法,建设了“长沙简牍博物馆”“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两个专题性博物馆对外展出简牍研究成果,作为考古成果最新、发现简牍多、出土简牍延续时间长、古简古井古城古衙署均保存完整的遗址——益阳兔子山遗址,目前正在策划保护利用方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简牍博物馆等为了把湖南特色考古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发扬光大,先后从武汉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大学等大专院校引进了10 多名从事文物保护的博士、硕士,目前,湖南在土遗址、“马王堆型古尸”、出土简牍、出土丝织品、出土漆木器保护等方面,形成了一支比较年轻的专家队伍。
公众考古成为日常工作近年来,湖南各级文物考古部门积极开展公众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探索,营造了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氛围,公众考古,已成为湖南各级文物考古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湖南省文物局每年1 月8 日,定期举行面向公众的全省考古成果年度汇报会,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常性地开展“湖湘文化考古之旅”系列活动、湖湘考古志愿者活动,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通了“长沙考古”公众微信号,全省各地在古发掘现场时常举办“走进考古,探秘文明”主题公众考古体验活动……媒体与公众往往非常关注且热衷参加此类活动。
做出考古的国际范引进来、走出去,考古学也需要有国际视野。在考古学研究国际合作方面,引进来,湖南过去做得比较多,如中日、中美合作在澧县城头山、道县玉蟾岩、临澧杉龙岗开展的考古研究等。走出去,湖南过去几乎是空白,这一方面,2014 年有了突破。2014 年,在湖南省文物局积极推动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应孟加拉国有关部门邀请,赴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遗址开展考古发掘。毗诃罗普尔遗址位于孟加拉国达卡市蒙希甘杰(Munshiganj)地区,是中国文献记载中西藏佛教大师阿底峡(Atisha Depanker) 尊者的出生地。2014 年
12 月~2015年2月,湖南省文物局委托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的考古队联合孟加拉国Agrashar Vikrampur 基金会支持的孟国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第一次发掘,即取得重要成果,发现两组规模庞大的塔院建筑遗存和一组保存有用于放置舍利等遗物的多边形佛塔遗存,这些考古成果,在孟加拉国属首次发现。该考古成果已被包括新华社在内的20 多家各国媒体报道,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访孟期间的演讲中,也提到了这一考古成果。根据已签订好的协议,中孟联合考古队将于2015 年11 月至2016 年1 月继续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考古勘探服务经济建设的望城案例
望城区文物局
望城地处湘中东北,为湖南省会长沙市辖区。全区总面积969 平方公里,下辖19 个乡镇街道,湘江横贯全境,境内密布湘江的
大小支流,总体地势南高北低,有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目前,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43 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
36 处,其中国保2 处、省保7 处、市保19 处、县保8 处。近年来,随着望城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建设投资项目纷纷落户
望城,建设用地考古勘探工作任务日趋繁重,如何做到服务经济建设与加强文物保护两不误,是摆在基层文物工作者面前的一道
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课题。
近几年,望城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摸索和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注重规划控制通过加强与规划部门的衔接和信息互享,为建设项目选址和建设做好服务,首先将所有不可移动文物及文保单位本体、保护范围、建控地带分别纳入全区分片控制性详规,作为文物保护用地进行规划控制,使建设单位在选址前即可进行有效规避。其次,在规划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由文物业务单位先期进行文物考古勘探,文物行政部门根据勘探结果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报表》签署意见,从而使建设单位能及时掌握用地范围内的文物埋藏情况,为其后续工程的有序建设提供意见和依据。
规范工作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省市关于加强基本建设工程文物考古勘探工作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并结合望城工作实际规范和完善了文物考古勘探工作管理程序。建设单位向区文物局提出勘探申请,并报送项目立项批文、红线图、地形图等资料及签署《文物保护责任书》;文物部门向建设单位出具《文物考古勘探告知书》,由建设单位自行选择具有资质的文物业务单位完成考古勘探并取得《文物考古勘探工作报告》;文物部门对《文物考古勘探工作报告》进行审核后向建设单位核发《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评审意见书》,同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报表》上签署意见,完成文物考古勘探审核。
加强服务监管为做好建设用地文物考古勘探的服务和监管工作,区文物局还注重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制定了《建设用地文物考古勘探审核工作管理制度》;实行项目负责制,每一处建设项目指派一名项目负责人与建设单位对接,全程负责该项目文物考古勘探的申请管理、组织监管、审核办结等相关工作;审核工作时限在省、市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全面提速50%。
在摸索过程中也有几点体会。
树立服务意识是做好文物考古勘探工作的前提文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既是文物考古勘探的管理者,同时也应当是积极推动经济建设的服务者。因此,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时刻注重服务型管理,即“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既为建设单位项目选址决策做好信息提供和咨询服务,同时也为建设单位和文物业务单位之间的衔接联系做好协调与对接,最大限度地避免项目选址盲目决策和缩短文物考古勘探审核工作开展时限,从而为服务和支持经济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如永宏实业公司在征地过程中,部分范围涉及到了汉王陵墓群的建控区域,文物行政部门对该项目选址及时反馈了信息和意见,使该项目在选址阶段进行了有效规避。
加强部门联动是做好文物考古勘探工作的基础 积极与城乡规划、国土、发改等部门加强衔接联系和信息共享,并将文物保护贯穿于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建设规划许可前置审批之中,是做好文物考古勘探工作的基础。近年来,通过积极参与区域规划制定、大型建设项目规划论证以及向规划部门提供建设项目文物考古勘探评审意见等方式来加强与规划部门的联系和互动,从而达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两不误的目的,确保了全区建设用地文物安全。
注重项目跟踪服务是做好文物考古勘探工作的保障为确保文物考古勘探服务质量及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文物安全,在建设项目动土施工过程中,注重做好后续的跟踪服务工作,并以此作为前期考古勘探工作结束后的拓展和延伸。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勘察和巡查,及时掌握
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情况,最大限度地确保因考古勘探工作的局限性,而导致在建设过程文物被损被毁情况的发生;每年度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考古勘探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回访,以此来检查和督促文物业务工作人员在服务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严格依法依规是做好文物考古勘探工作的关键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保护她、爱护她是每一个公民,特别是建设者、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文物考古勘探审核和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工作规范的规定和要求,按照行政职权权力清单和工作程序来严格履行工作职责,才能在积极服务经济建设的同时避免文物的流失和破坏,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人,从而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继续探索和编织历史文明的园地。
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的澧县案例
澧县文物局
湖南澧县的澧阳平原,位于洞庭湖西北岸的澧水中下游地区,地处武陵山脉的东北边缘,既是洞庭湖平原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山地、丘岗、平原、河流、滩涂、湖沼多种地貌兼具,古文化遗址十分丰富。上世纪90 年代开始,湖南省文物局开始将澧阳平原遗址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古研究与保护利用,通过近20 年的探索与实践,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鲁家山、沟围湖等各具特色的遗址相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并在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考古学的支撑作用上世纪70 年代以来,省、市、县各级文物工作者开始在澧阳平原开展持续不断的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其中城头山遗址考古成果两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澧阳平原迄今已发现旧石器地点近200 处、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遗存30 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500 处,多达13 处古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澧阳平原由一个历史文化遗产看似很稀少的地区,一跃成为湖南乃至全国古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考古学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科技支撑作用,十分明显。
规划项目的推动作用自1997 年以来,澧县陆续启动了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等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2010 年,湖南省文物局主持召开“澧阳平原片区文化遗址群保护‘十二五’规划联席会”,会议提出“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保护思路,即以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遗址这些单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节点,把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串联起来,通过一个点一个点推进,一年一年积累,一代一代接棒,逐步构建澧阳平原文物保护的新局面。目前,作为澧阳平原标志性节点的城头山遗址,已具备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的基本条件,而作为第二类节点的代表性遗址彭头山、八十垱遗址等,也整治了环境,建起了小型保护展示设施,其他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也正在抓紧修编保护规划,作为第三类节点的古遗址及文物点,如鲁家台遗址等正通过一些小型项目、微型展示,发挥他们在乡土教育中的作用。
融入群众需求的杠杆作用 澧阳平原古文化遗址群中的许多遗址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区域融合在一起,有些还是农民的宅基地、责任田,可以说是当地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争取民众支持,就成了确保遗址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彭头山、八十垱等重要遗址区保护工作中,致力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又尽量控制土地使用规模、使用秩序,维持原貌,少作征地改造与大规模拆建之类的事,既为当地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又能确保古文化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如修建遗址保护区便道,就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农作需求,让便道可供小型农用车进出,成为遗址保护区内水田、旱田劳作通道。部分遗址每到七八月,内涝水都会将遗址及遗址区农田淹没,考古工作者及时进行渠道清淤、河道疏浚,使得洪水季节排涝畅通,既让遗址本体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又让遗址保护区内的稻田灌溉得到充分保障。又如,2012 年,在开展八十垱遗址保护工作时,从与当地老百姓的交谈中了解到遗址所处地域较偏僻,长期以来当地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村里新建的农家书屋距离这儿有好几公里,来回很不方便。掌握这一情况之后,县文物局立即向相关部门反映,得到了县文化局、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当年年底,一批农家书屋的书架、图书、书桌等设施就被搬进了遗址博物馆内。考古工作者将群众需求融入到自己的工作职责中,就像一个找到了支点的杠杆,为生活在古遗址区的老百姓找到了保护文物与发展自己的支点,大大提高了他们自觉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
现在,遗址周边只要有违法动土等情况发生,都会有当地村民及时向管理部门反映情况,文物考古部门管理专家与管理者也成了当地最受欢迎的政府工作人员之一。民众分享的引力作用 澧阳平原目前竣工的项目中,在遗址上建有保护用房的,一般会办一个介绍遗址的小型展览,保护用房成了遗址区民众认识和了解古遗址的平台;一些重要遗址区域,填埋坑洞、绿化整治后形成一个较大场坪,这些场坪也向民众敞开,村民在这里跳广场舞、聚会唱戏,十分开心;保护项目实施后,遗址更受到当地学校欢迎,遗址周边的中小学常年组织学生在遗址保护区踏青、秋游和参观。遗址与小型展览,俨然成了社区的文化中心、美育中心、活动中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