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10-23)莫阳

由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和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办,湖南美术出版社协办的“第四届古代墓葬美术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于2015年9 月7 至9 日,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召开。

自2009 年起,“古代墓葬美术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会议不仅是一个现场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包括与之匹配的出版计划——每一届会议文集都会经过挑选和编辑,并于其后一届会议期间发布,以更好的推动古代墓葬美术的交流与研究。

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重视对墓葬的营建,因而大量丰富的墓葬材料保留至今,无论在时间跨度、数量、种类或复杂性上,在世界墓葬文化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古代墓葬将建筑、器物、绘画、雕塑、装饰及铭刻等纳入一个介乎生死之间的特殊场域,为不同

学科的研究者们提供了窥视古代世界的一条通路。除物质文化外,墓葬同时还向人们提供了探寻古人生死观念的丰富素材。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17 位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围绕7 个主题进行了精彩发言。

第一场主题是结构和方法 展示了墓葬美术研究中新的可能性。在题为《墓葬美术研究的结构与问题》的发言中,朱青生探讨了墓葬美术研究中的问题、方法和理论框架,并代表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展示了近年来的工作成果。林伟正在《墓室的建筑空间:从视觉性的“像”到物质性的“想象”》的发言中,关注墓葬实际建筑空间和壁面装饰表现出的“空间”二者的关系,并论述墓室空间在使用和认知上的改变,以及由此反映的唐宋之后人们对墓葬意义和死后想象的转变。王玉冬在《“技术美术史”视野下的中古墓葬陶俑》中,关注墓葬中的“不可视过程”,即材料与制作方法,并试图追寻这样的线索,复原古代墓葬美术实际制作者的图像思维。

第二场主题是中外陵墓研究 两位演讲者均选取公元前四世纪的墓葬作为研究对象。在《托勒密埃及神庙与陵墓的趋同》的发言中,颜海英认为埃及托勒密时期神庙与陵墓受到宗教变革的影响,在结构和功能上逐渐趋同。反映了外族统治时期,古埃及人内在生死观念的转变和外在以神庙建筑保存文化记忆的悲壮之举。莫阳在题为《战国中山王墓研究:一种艺术史的视角》的发言中,选取战国中山国君墓葬为研究对象,将艺术史作品分析的研究方式带入到对考古材料的解读中,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其后的5场发言以时代为线索,贯穿从汉迄元的墓葬材料。

第三场主题是汉代墓葬的建筑与图像 倪克鲁在《秦汉时期砖和砖室墓的出现》中力图追溯砖和砖式建筑在中国的使用和发展,探讨砖砌墙、拱顶、穹隆顶等技术手段的产生,以及由此引发的砖结构在亚洲地区应用的一系列问题。秦臻的发言为《渠县汉阙的初步调查》,公布了继谢阁兰(V. Segalen)、营造学社以及其他田野工作后,对渠县汉阙的最新调查和研究成果,在新技术的辅助下,更注重考察传统研究中忽视的墓园、神道、墓葬之间的关系。

《〈汉画总录〉南阳卷未发材料和未来处理方案》由北大《汉画总录》编辑部徐呈瑞代表发言,集中展示了《汉画总录》南阳卷的出版成果,并针对该书所未发表的材料做介绍,同时对未来的处理方案进行说明。

第四场主题为六朝墓葬中的绘画与文字 在《六朝墓葬中的反书铭文现象》的发言中,李梅田从六朝帝陵神道石刻中的反书现象出发,追溯这一独特形式在墓葬中的使用,并进一步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和流行与道教印章的形式相关,为其成因提供了一种解释的可能性。徐津在《线刻、石材与画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石棺床围屏研究》的发言中,不仅针对馆藏材料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还展示了美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的新倾向和新技术。孙博在《读国博新入藏北朝房形椁札记》的发言中,展示了国家博物馆新入藏的石质葬具,针对该葬具进行的图像学的追溯和考证,并试图论证其来源和归属等重要问题。

第五场主题为唐代墓葬与绘画史 巫鸿在题为《唐代的挂画和仿挂画墓葬壁画——兼谈立轴的起源》的发言中认为,唐墓壁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建立特定画面与实际生活中屏风画之间的联系,并试图通过梳理唐代出现的“挂画”形式,进一步推动这种双向研究,探寻墓葬壁画和绘画的联系。在《唐代山水画风格与意涵蠡测——以墓葬出土山水图像和山水画诗文为主要依据》的发言中,李星明以唐墓壁画中的山石树木和屏风式山水为材料,对比画史、画论及山水画诗等文献,对盛唐“山水之变”问题进行了探讨。郑岩在《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的语言与意象》的发言中,将目光转向了韩休墓壁画所使用的绘画语言,并由此指出绘画艺术在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第六场主题是唐代墓葬与物质文化 徐胭胭在《媒材的竞争:唐三彩与唐代墓葬制度》中,从媒材竞争的角度出发,对唐三彩是否属于“厚葬”做出反思,认为三彩不仅不是追求“厚葬”的产物,反而是限制“厚葬”的结果。

第七场主题是宋元墓葬美术与观念 在《墓葬与死者之间——叩问壶关上好牢1 号墓的话语逻辑》的发言中,李清泉强调墓葬与死者关系的重要性,并从壶关上好牢1 号墓壁画入手,探寻墓葬与墓主的关联。袁泉的发言为《死生之间——小议蒙元时期墓室营造中的阴阳互动》,认为通过营坟治葬活动来表达对逝去祖先的祭奉行为,实际反映出祖先与子孙、死者与生者以墓葬为媒介所进行的“互酬性”沟通。

本次会议探讨的主题既包括墓葬宏观的发展趋势,也包括重要个案,同时也关注新材料,探索和交流新方法。会议遵循六年以来的主旨,为中外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和讨论的国际化、多学科平台,不同学科,不同方法,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学者在这里相遇,平等地交流,必将促进

该领域研究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