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10-09)
姜墩墓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月亮湾社区西50米处, 西邻沂河, 北5公里处与小皇山相依, 南与刘道口毗邻, 该处原为龙山文化遗址, 至汉代已成为十分密集的家族墓地, 龙山文化遗存被汉代墓葬扰乱殆尽。 经过多年人为取土、 雨水冲刷等原因, 墓地现已被夷为平地。
2011~2012年, 为配合当地施工建设,临沂市考古队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 探明墓地分布范围约30000平方米,发掘墓葬210座, 目前已整理完毕。 从出土随葬品看, 这批墓葬分属周代和汉代两个时期, 其中周代墓葬4座, 汉代墓葬206座,墓地内墓葬分布密集程度为近年来罕见。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周代墓葬
周代墓葬共四座, 分布无规律。 由于该墓地汉代墓葬密集, 因此不排除绝大多数周代墓葬已被汉代墓葬破坏的可能。 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其中 M3、 M123、124为小型墓葬, M16属大型墓葬。M3, 墓口长 3.0 米、 宽 1.8 米、 残深 0.4米。 葬具为一棺一椁, 头向 100°。 随葬品位于棺顶, 共 13件。 其中铜器 2、 陶器 11。 陶器均为泥质灰陶, 包括鼎 3、 罐 3、 盘 1、 壶 2、 勺1、 器盖 1; 铜器有戈 1、 剑 1。
M16, 平面近长方形, 南北长 9.26 米,东西宽 7.74米, 为内斜壁、 平底。 M16开口先后发现了两处盗洞, 平面近圆形, 直径1.0~1.3米。 该墓是一座土坑竖穴、 大型木椁殉人墓, 由主墓室、 五个陪葬坑和一个器物箱组成, 头向 100°。 M16 主椁室位于土坑中偏南部, 呈东西向放置, 平面呈 “Ⅱ” 字型, 由二椁一棺组成。 该墓葬具极度腐朽,仅存朽木痕。
外椁平面呈 “Ⅱ” 字型, 总长 3.36米, 宽1.94 米; 内椁平面呈长方形, 东西长 2.08米, 南北宽 1.62米,内椁大致平行套装在外椁内;棺平面呈长方形,略偏于内椁的南侧放置,长 2.26 米,宽 0.66~0.68 米,残高 0.34 米,墓主人骨长 1.95 米,头向东,面向上,双手交叉覆于腹部,仰身直肢葬,保存状况较好,从盆骨等部位分析初步认定是男性。
器物箱位于墓室北侧, 与主椁室平行,呈东西向放置, 木质已朽, 仅存朽木痕。 该器物箱平面呈长方形, 东西长 2.4米, 南北宽 2.04米, 残高 0.76米, 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已朽器物箱的三块盖板, 呈东西向排列。
发现五个殉人。殉人一位于主墓室的东端,仰身直肢葬,性别不清,人骨长1.50米;殉人二位于主墓室的北侧,仰身直肢,性别不详。人骨长 1.64米;殉人三位于主墓室北侧西端,仰身直肢葬,性别不清,人骨长 1.34米;殉人四位于主墓室西侧略偏南端,头向南葬式不清,性别难辨;殉人五位于主墓室西侧南侧中部,仰身直肢葬, 性别难辨。
M16现存随葬品放置于器物箱内。 由于受到盗扰, 器物箱内残片散落, 放置没有任何规律可循。 清理提取十一件陶器可修复, 包括簋 3、 豆 1、 罐 4、 鬲 1、 鼎 1、 器盖 1。在前期发掘清理盗洞时先后清理可复原陶器七件, 包括簋 2、 豆 2、 鼎 1、 器盖 1、 罍 1。清理过程中在器物箱的东北角发现了大型动物骨骼, 其中肋骨、 肢骨居多, 未发现头骨。 该现象类似于山东省沂水县纪王崮春秋墓葬南器物箱。
汉代墓葬
共发现 206座, 墓葬密集, 成片分布,普遍存在打破关系。 墓葬形制多样,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 少量长方形土坑竖穴石椁墓和瓮棺葬。 部分墓葬有头箱或边箱、壁龛等。 墓葬多为一次葬, 未发现明确二次葬。 随葬器物有陶器、玉器、铁器、铜器、骨器、漆器等。陶器多放在头箱、边箱或棺椁之间,以泥质灰、红陶为主, 另有少量的夹砂灰陶, 多为素面, 有的饰弦纹及绳纹, 有的器物饰铺首衔环。部分泥质陶表面施白彩或红彩, 彩绘纹饰以涡纹、几何纹为主等。器类有罐、鼎、盒、壶、俑、钫、匝、杯、仓、奁盒等。金属器数量较少且腐朽严重,多置于棺内骨架上及其两侧。铜器有铜镜、铜钱、带钩等,铁器带钩、 削等, 此外还在若干墓葬中发现类似银条的金属器。 玉器有璧、 玉片等。 骨器主要是 M151内的 1套 11件。
该墓有两座墓葬内发现画像石, 均刻于石椁立板。 画像石内容有常青树、 圆轮、动物等。 雕刻技法为平面阴刻或竖条痕线刻, 画面内刻以点或斜线纹。M40, 墓口长 3.0、 宽 2.75 米、 残深 1.4米。 葬具为两棺两石椁, 头向 15°。 随葬品位于两石椁之间, 共 21 件陶器, 均为泥质灰陶, 包括鼎 2、 罐 6、 盒 2、 壶 2、 俑 5、 器盖 4。其中一件陶罐内保存有液体, 经检测尚含有 2%酒精成分, 可能为下葬时注入的酒。石椁挡板大部分有画像。
M152, 墓口长 3.1 米、 宽 2.0 米、 残深2.08米。 葬具为一棺一椁, 头向 10°。 随葬品位于, 共6件陶器, 均为泥质灰陶, 包括鼎1、盒1、 壶3、 俑1。
M151, 墓口长 3.1 米、 宽 2.8 米、 残深3.5米。 葬具为一棺一石椁, 头向 14°。 M151被 M152打破。 随葬品位于墓室东侧、 石椁与墓壁间, 共 18件。 其中金属器 1件、 骨器一套、 陶器 16件。 陶器均为泥质灰陶, 包括鼎 2、 盒 2、 壶 2、 俑 7、 罐 2、 奁盒 1; 金属器 1件; 骨器 1套 11件。
姜墩墓地墓葬之间相互叠压、打破关系频繁,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同时该墓地不同区域的墓葬形制结构、随葬品、葬俗具有一定规律性,从而体现出该墓地是有多个家族融汇的一公共墓地。该墓地流行夫妇并穴合葬,葬具使用也存在共同点,即多为一棺一椁, 石椁发现六座, 占很小比例。
M16 是姜墩墓地目前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 规格最高的墓葬, 其中鬲的形制具有明显的莒文化风格, 说明该地区在春秋时期应属莒国属地或受到莒文化较深刻的影响。 从墓葬规模和殉人数量来看, 墓主身份无疑比较高。
M40 石椁画像内容特殊, 通过查阅《中国画像石全集·山东卷》 未发现有类似内容, 因此 M40的发现有可能为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的研究增加新的内容。 M152出土的骨器似为动物角加工而成, 表面有彩绘, 形状、大小与现代麻将牌相似, 推测应与游戏有关。 该类器物在以往发掘中罕见, 为研究汉代手工业、 娱乐等提供了新材料。 该墓出土的方形奁盒也与以往发现的圆形奁盒有明显区别, 其用途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李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