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9-25)陈淳
科林·伦福儒和保罗·巴恩的 《考古学: 理论、 方法与实践》 中文第二版于2015年5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并在8月的上海书展上正式推出。这本著作的原版, 也即最新修订的第6版于2012年出版。 该书自1991年第一版问世以来, 平均每四年修订一次, 而第6版除了最彻底更新和重组以外, 还以全彩亮相。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在编排和印刷中刻意将页面与原版保持一致, 高质量的印刷和竭力保持原味的中译, 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新版各章做了重新安排、 合理化或扩充; 第十三章包括一项新增的个案研究; 增添了11个框式专栏, 其他专栏做了重写和扩充; 新添的最后一章从全球挑选了五位从事各种专业工作的考古学家, 讲述他们的成功经历, 藉此作为莘莘学子的榜样。 作者希望, 这本书作为当代学术全方位的入门, 以期不仅对研究生和专业考古学家具有参考价值, 而且对一般读者了解这门学科也有实在的帮助。伦福儒也特地为第二版中文版写了自序, 我在2013年8月上海举办的世界考古学论坛上特地拜访了他,伦福儒谈吐儒雅并和蔼可亲, 兼具英国勋爵的绅士风度和学术名家的风采, 令人景仰。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 并得到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批准, 将先期完成的翻译成果先行出版, 译丛成立了以刘庆柱教授为主任的编委会为质量严格把关, 以便成果的及时转化, 完成一本出版一本。 因此, 本书中文版也有刘庆柱教授为丛书写的总序, 封底也请编委会的五位教授为新版写了他们的评价和推荐。
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当代考古学的世界性和前沿性视野, 正如伦福儒所言, 考古学研究方法是国际性的, 它们超越一切疆界。 这意味着尽管各国的历史发展和考古材料不同, 但是各国的考古学在研究问题、 方法和目标上是相通的。 因此, 它为我们提供了考古学做什么和怎样做的一种国际性学术标杆。 书中提供的最新案例和成果都令人印象深刻, 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和努力方向, 如果中国考古学要为世界考古学做贡献, 并体现中国考古学的特色和成就, 就应该在理论、 方法和实践上超越这些案例, 并为国际学界所尊崇。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兼顾和整合考古学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这两种视角与方法, 以问题来编排各个章节。 一方面详细讲授如何重建文化的独特性和具体细节, 包括传统视角所关注的各个方面, 如何物 (第二章)、 何地 (第三章)、 何时 (第四章)、 谁 (第十一章)、 接触与传播(第九章)。 还包括过程考古学的特长: 生态环境(第六章)、 技术 (第八章)、 食谱与生计 (第七章); 以及后过程考古学的认知研究 (第十章)。 而一般性问题的怎样 (第五章) 和为何及阐释(第十二章)也以显著位置进行了详述, 可谓十分周全, 值得称道。 在这样的框架下, 新的思潮、 新的理论和方法和新的成果就不断随着每次的修订而予以更新和补充, 如果读者有2003年的中文第一版在手, 与新版稍作一些案例对照, 就可以看出过去十几年来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
值得指出的是, 伦福儒和巴恩也十分留意中国考古学的进展, 书中展示了一些中国考古学的照片和新发现, 如2005年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小米面条。 因此, 中国考古学目前能够引起国际学界关注的主要还是出土材料的本身, 而非对隐性材料的分析和解读, 以及对社会发展动因的一般性解释。 对于这点, 其实伦福儒曾经对中国考古学界有过一些切中时弊的建议。 在为杨建华教授所著的《外国考古学史》一书所写的序言里, 他语重心长地指出, 真正的考古学史不仅是指考古发现的历史, 也不是研究新技术的发展史, 真正意义的考古学史也是考古学思想的发展史。 经验证明, 难度最大的进展是观念上的进步。 他还说, 中国对考古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不像西方那样活跃。 然而, 重建、 理解和解释我们人类早期历史的工作,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社会来说, 都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心智上的努力。
伦福儒在中文第二版自序中提到, 在 2013年 8月的上海考古论坛上, 虽然各国考古学家介绍的是各自的研究成果, 但是它们对增进中国文明起源原创性和独特性的了解提供了世界背景。 而中国文明探源的案例也能为社会等级制度发展的一般性辩论做出重要贡献。 由此可见, 国外学界对中国考古发现的重要性是肯定的, 但是考古学研究的水平不能以出土材料的价值来评判。 这门学科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突破是在 “重建、 理解和解释我们人类早期历史” 的工作上。 因此, 伦福儒对中国考古学的期待主要体现在希望我们能重视理论建设、 更新思想观念, 为解决世界考古学的一般性重大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拿着这本图文并茂的著作像是翻阅赏心悦目和趣味盎然的画报, 漫卷细读两相宜。 相较我们国内过去编著的一些考古学通论教材, 里面除了按时代介绍和罗列的出土器物和枯燥描述外,最大的缺点是没有理论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除了出土文物外, 也没有科学阐释成果和历史重建的展示。 而应付这类课程的考试也往往只能死背考古学文化特征和器物类型, 不免令人对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价值产生怀疑。 而用田野发掘技术和器物类型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 大体水平上只是一个发掘技工, 甚至还不如资深的技工。
我们今天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 考古学也不例外,它表现为理论和学术流派层出不穷、 分析技术日新月异、 科学成果信息激增。 面对这样的发展势头, 进入高校的莘莘学子在接受考古学专业启蒙和训练时就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当今国际学科前沿的理论、 方法和实践, 而伦福儒和巴恩的这本新版 《考古学:理论、 方法与实践》 无疑是最好的教材。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