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10-23)
现代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已成为考古界的常态,自然科学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应用于考古学研究中,在当前学术界形成了一个潮流,给考古学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同时,随着实验室考古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兴起,考古界致力于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的科技保护,与文物保护科技界逐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文物的有效保护和传承,也成为新时期可喜的新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普及和考古学的发展,考古遗产的概念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进而产生了考古资产的观点或概念。保护和利用考古资产,就是要保护利用作为考古对象的考古资源、记录和分析检测考古过程的考古资料,以及反映与考古活动密切相关的人、事、物等考古史料。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考古遗产乃至考古资产,是被当前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界的大多数人所认同,也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有鉴于此,文物考古单位或部门纷纷设立文物保护的科技机构和部门,积极探索考古资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考古工作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保护考古资产的思想理念,同时创新发展了实验室考古等新技术、新方法,有力地促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推动了考古与文物保护科技界的融合。另外,高等院校和各类专科学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专业教学,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事业,也都为考古资产保护人才队伍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迎来了可喜的局面。
考古学界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保护科技界积极介入考古第一线,跨学科、跨地域、跨部门联合的局面业已形成,这符合当前考古资产保护的特点。
随着实验室考古等新理念、新技术的涌现,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文物保护修复科学技术研发也有新的发展,为文化遗产和考古资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科技支撑,考古发掘、遗址保护利用和管理、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和重要成果不断呈现。最近几年,中国考古学界开展的一系列实验室考古项目,例如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内蒙古呼伦贝尔岗嘎古墓、江西新建墎墩汉墓、江苏扬州隋炀帝萧后墓、贵州遵义播州土司杨阶墓、陕西西安唐代公主李倕墓等,成绩可喜,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长足发展,为考古资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希望以此次论坛的成功召开为契机,各个单位、各个领域的同行们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进一步推动我国考古学科和文物保护科技的发展,推动考古与文物保护科技界的融合。
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盘龙城遗址现场,对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遗址保护的重视和投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对湖北省、武汉市和武汉大学合力在盘龙城开展新的考古工作表示欣慰,对近年来湖北省文物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表示由衷的高兴。我觉得这和湖北这样一个历史地位是相称的。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了湖北又迎来了文物和考古工作的新热潮。我相信通过与会学者和考古学及文化遗产保护界的群策群力,盘龙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