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10-23)
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指导委员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遗址与出土文物专业委员会、黄陂区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承办的“考古资产保护利用盘龙城论坛”于10 月10 日、11 日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广州市文物局、洛阳市文物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38 家政府机构及研究单位的近50位学者参加了论坛。
论坛的内容是考古资产的保护利用,具体讨
论的议题如下:
一是对于考古资产观念的讨论。考古资产是指考古活动中针对并揭示和产生的科学文化元素的集合体,包括考古资源、考古资料和考古史料三大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指出,考古资产保护是考古学深入发展的需要,随着学科的发展,考古学的任务目标需要进
一步拓展,学术规范需要进一步提高,而考古资产保护就是推动考古学发展的重要措施。考古学界必须纠正科研目标高于一切的观念,要考虑到
遗产将来的展示与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回顾了学术界对于考古遗产研究的历史,认为考古资产概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考古遗产认识上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
武汉市副市长刘英姿结合湖北盘龙城国家级遗址公园建设,从“一个普通公众”的身份对于考古资产概念予以高度认同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遗址公园既要展示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文物本体和文化元素,也要关注那些在考古遗产价值挖掘过程中鲜活的“人”和“事”,这些尤其是普通公众的兴趣点所在。
二是围绕大遗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讨论与交流。国家文物局考古处副处长王铮结合近年来在大遗址保护理念下考古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保护仍然是目标,缺少了科学研究,保护肯定得不到保证,在目前形势下,应该着力避免对大遗址过度利用趋势的蔓延。与会学者对此
高度认同,一致认为,考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是做好保护和展示的基础。他们结合各地在大遗址考古与考古资产保护方面的众多成
功案例,强调了考古工作对于考古遗产保护规划的重要性。盘龙城博物馆馆长万琳的《盘龙城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工程的思考》、湖北省博物
馆馆长方勤的《枣阳郭家庙遗址发掘收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的《考古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洛阳市文物局副局长余杰的《洛阳的大遗址保护与展示成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的《石峁遗址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概述》、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的《良渚遗址的考古与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的《西安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的保护困境》等。这些学术报告反映了各地在考古研究基础之上开展遗产保护与展示所取得的成就,也有的是立足于考古资产保护与展示对正在实施的考古工作所进行思考,甚至是面临的困惑。
三是实验室考古及其对于学科发展所产生的带动作用。实验室考古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其在文物保护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却是有目共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所做的《出土脆弱银器的腐蚀成因与保护修复技术初步研究》(王浩天、梁宏刚)和《遵义宋代土司杨价夫妇墓的实验室考古收获》(李存信),向人们展示了实验室考古的魅力。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李化元在高度评价实验室考古所取得成绩的同时,对于由实验室考古所带动的考古学与文物保护技术的深度融合表示了充分肯定。
四是围绕长江流域青铜时代文明进行了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唐际根以《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世界遗产意义》为题,系统梳理了长江流域商代考古的重要发现,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发布的《世界遗产宪章实施指南》,盘龙城、三星堆、吴城等遗址具备完好的遗产形态以及毋庸置疑的真实性、完整性。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方辉教授在论坛总结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国家加大了投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迅速,以实验室考古、考古资产理念的提出和一系列考古遗产保护展示成果为标志,我们的考古遗产理论和实践已经形成了自身特色,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他还结合刚刚闭幕的第22 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及即将于明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届世界考古学大会,谈及我们在学科方面的优势及不足,呼吁我们的遗产保护成果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多的展示。
会议最后,由多位学者提出的“长江流域青铜文化遗址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议”,得到与会学者的积极回应和一致通过。
与会者以讨论表决的方式,通过了由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指导委员会提议的“考古资产保护奖励机制建议书”,建议名称为“金鼎奖”。
论坛开始前的10 日上午,与会学者参观考察了正在施工建设中的盘龙城遗址保护区现场及遗址博物馆,对保护展示工程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方辉)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