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8-28)作者:韩洋

渤海国朝贡道线路

《渤海国记下篇·杂识》载:“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岛,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壖,过乌牧岛、浿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之长口镇。又过秦王石桥、麻田岛、古寺岛、得物岛,千里,至鸭渌江唐恩浦口,乃东南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经考,朝贡道从渤海国都上京龙泉府龙州(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经中京显德府显州(今吉林省和龙市),再行至西京鸭绿府神州(今吉林省临江市),顺鸭绿江经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入海,至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再沿陆路西行直达大唐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渤海国朝贡道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渤海国朝贡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丝绸之路向东北延伸至滨海地区、朝鲜半岛及日本的重要通道。渤海国朝贡道具备丝绸之路的特征:

1.朝贡之路。《渤海国记》“朝贡中国”篇中记载,公元925年,即后唐庄宗(李存)同光三年二月,遣少卿裴嵺朝于唐,贡人参、松子、昆布等。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705),到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的200多年中,渤海国朝唐94次。

2.册封之路。史载,唐开元元年(713年),唐廷遣中郎将鸿胪卿崔忻出使渤海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并在大祚荣管辖地区置忽汗州都督,从此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正式隶属于唐王朝。渤海诸王均受唐迁册封,世世朝贡不绝。

3.赏赐之路。据史料记载对渤海国的赏赐包括丝绸、锦袍、袭衣、绫罗、绢帛、锦采、绣绸、丝布等。同时,唐朝高度重视渤海国使者,不仅为渤海国等前来朝贡的使臣专门设置了接待官员,而且还有丰厚的恩赏。唐朝对渤海使臣,在上朝时根据其品级给予衣冠的恩典,而且还加授官职。《渤海国记下篇·朝贡中国》载:“又有赐金鱼袋者,二品以上服也;紫袍金带,三品以上服也;袍银带,五品以下服也。”

4.贸易之路。渤海国的贸易空前发达,辐射中原及周边。公元713年12月,大祚荣遣渤海王子朝唐,请求“就市交易,入寺礼拜”,以渤海物产在长安城互市贸易,得到了唐玄宗的允许,还在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设渤海馆,专门用来接待往来于渤海的使者和商人。渤海与中原的朝贡赏,商务贸易,人员往来,信息传递等更加便利。《新唐书·渤海传》中记录的渤海国名贵特产有“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莫阝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帛系,龙州之幺由、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凡都之李、乐游之梨。”建国时期,渤海国与契丹结好,边境贸易往来频繁,除边民互通有无外,主要以渤海国的铁制品换取契丹的畜牧产品。

5.文化之路。渤海国向中原派遣的朝贡使团、王公贵族子弟数量相当多,数以万人计,他们主要是朝贡,学习中原文化,学习先进的手工技艺,效仿中原礼仪。当时的渤海国与中原达到了“车书本一家”的程度,使用的车乘、文字、语言,文书交流等都与中原相同,中原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源源不断地传入东北,促使渤海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和发展,从而成为“海东盛国”。

6.仿唐之路。因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渤海国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各项制度仿效唐朝。渤海国政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在渤海国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推行京、府、州、县的郡县制度,军事上也仿唐十六卫制,设有法律监狱等。就连上京城,形制模仿长安建造,街道两旁殿堂建筑富丽恢弘,弥漫着浓郁的唐朝风韵,当年就被称为“小长安”。渤海国在教育方面也学习唐朝,将中原的儒学文化作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渤海国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求写《唐礼》《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等。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区域,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

7.传播之路。渤海国成为当时北丝绸之路的中心,从唐朝运来丝绸,以及当地制造的名产桑蚕之丝和柞蚕丝绸,包括各种工艺品,手工制品,陶瓷器物,各类工具等在此中转或批发,运往东面的日本、西面的契丹和室韦、南面的新罗、北面的滨海远东地区、东北面的流鬼(堪察加一带)等地。传播了丝绸文明,延长了丝绸之路,使丝绸之路达到了日本海。

综上,笔者认为渤海国朝贡道即北丝绸之路。

(作者单位:吉林省文物局)

和龙渤海中京城全景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