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8-18)作者:

目前,从高等院校到各级博物馆与考古研究所,考古夏令营已经成为公众考古活动中最吸引人的项目之一。因此,如何将考古夏令营举办出自己的特色,已经成为组织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南京博物院中学生考古夏令营为例,探讨考古夏令营活动的特点以及管理与运作模式,希望与同行进行更多的分享与交流。

7月14日至20日,南京博物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学生考古夏令营”顺利举办,来自江苏、安徽、上海等地的17名中学生考古爱好者参加了此次活动。为期7天的夏令营让中学生们走出教室,在参加考古主题讲座和专题文物导览的同时,亲临考古工作现场,学习并实践考古勘探与记录、遗迹清理与绘图、文物绘图、器物拓片与修复等考古工作项目,切身感受考古的乐趣与艰辛,在书本之外领悟到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感受先民的智慧。

主题鲜明——让考古夏令营充满魅力

目前大部分考古夏令营还是以探秘、解读考古工地为主,形式以参观考古工地、听取专家讲座等为常规手段。针对中学生对考古怀有浓厚的兴趣,南博的夏令营主题从策划阶段开始即确定为“探索长江下游的史前文明——北阴阳营文化”。因为主题明确,所以夏令营的整个学习与实践环节均围绕“北阴阳营文化”这一主题展开,活动日程设计中涉及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实践、遗迹清理与记录、文物绘图、器物拓片与修复等都紧密围绕探索北阴阳营文化开展。这样策划的目的可以使感兴趣的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度了解考古及北阴阳营文化这一专题,达到最佳体验与学习效果。当然,根据中学生兴趣度的不同,从分众教育的角度出发,常规的大众普及类短期夏令营也需要不断的开展,限于本文篇幅在此不再展开。

  提前统筹——考古夏令营策划需要系统性与前瞻性

很多单位的考古夏令营每年都会举办,然而,如何避免每次主题的雷同,让考古夏令营具有完整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便极为重要。当然,为了配合某个考古夏令营的主题,专门去进行某类工地的发掘显然在当下不合实际。因此,我们的感触是考古夏令营必须充分与本省正在发掘或即将发掘的考古工地进行有效结合。一般而言,策划者需提前3个月以上与考古发掘人员进行沟通,了解考古工地进展动态,而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前确定主题。本次夏令营的实践地点为江苏省句容市郭庄孔塘遗址,遗址主体文化为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北阴阳营文化。该工地从4月份开始发掘,从前期勘探与探沟试掘可以预计到7月份夏令营开展时,正好能发掘出一批北阴阳营文化时期的墓葬、灰坑等遗迹,而且此时的遗迹清理与绘图工作将进入最为繁忙的时节。考虑到这些因素,策划者当时决定本届夏令营的主题为探索北阴阳营文化。在此基础上,每年可根据发掘单位几年的学术性发掘规划与年初的发掘计划,结合发掘工地的实际进展情况,制定出不同主题、不同系列的深度夏令营活动。

  深度接触——动手动脚找东西,用心用脑重实践

本次夏令营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增加了互动环节的比重。既有动手实践的考古调查与勘探、现场遗迹清理与绘图、器物拓片与修复、人骨鉴定等环节,也有北阴阳营彩陶文化讲座、北阴阳营文化时期体质人类学主题式学习等内容。整体课程理论与实践相互搭配,动静结合,并从考古学、地质学、艺术史、生物学等多角度来让中学生一起探索并解读遗迹现象和历史文化问题。

科学管理——考古夏令营的管理与运作模式

夏令营的管理包括很多方面,从衣食住行到考古实践,都需要精细化、科学化。夏令营的管理可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涉及到每个学生吃喝拉撒睡的日常生活方面的行政管理,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保证每个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本次夏令营学习与休息地点由南京博物院展厅、考古发掘工地、江南考古工作站三大块组成,其中大部分时间在考古工地和考古工作站,相对封闭而又功能完善的环境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统一管理,让他们全身心融入考古实践与学习中。另外,夏令营还对学员采取分组管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与协作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既增强了学习效果,又有利于加强团队协作,增进学员之间的友情。责任重于泰山,这要求组织者必须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好,要制定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以保证夏令营的顺利开展。本次夏令营的第二天,在赴考古工地的途中,就有同学因为不适应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而中暑,按照事先的应急预案,我们顺利地应对,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和夏令营的顺利进行。

第二层面,是在第一层面的基础上的教学与实践方面的管理。对很多中学生参与者而言,“盗墓笔记”“鬼吹灯”“鉴宝”等题材是最初吸引他们的第一动机,而如何在考古夏令营的过程中给他们进行科学的引导,让他们正确认识什么是考古非常重要。这一点,无论是对中学生、还是对他们的家长、对学校与社会,策划者都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与义务。夏令营的环节设计需要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带队教师人员结构需配置合理。因此,本次夏令营中,如北阴阳营文化彩陶的解读与讲座、北阴阳营文化陶器的修复实践等环节便与高中历史必修课中“手工业的进步”这一章节进行了融合。通过这种方式设置的课程,让中学生既感到亲切、熟悉,又更易于接受。而从我们的运作经验看,带队老师既要有考古发掘与研究人员,也要有专门从事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如此,考古夏令营在强调专业性、学术性的同时,还能关注到青少年教育心理与学习动机。由此,夏令营在整体课程设置与日常管理过程中,考古工作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中学生自身的需求与兴趣、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时长与顺序合理、能否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学习与实践效果如何保障、学员如何进行团队实践等问题才能统一兼顾达到平衡。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南京博物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中学生考古夏令营。在本次夏令营结业仪式上,一位中学生发言说“我得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考古的理论知识,更是直观的感受带来的深刻印象,是点滴中我明白到的考古人所要具备的品质:认真严谨、坚守坚持、耐心仔细、吃得了苦、守得了寂寞。大到勘测、挖掘、整理、研究、保护每个环节,小到一个绘图、挖土、贴标签都有讲究有学问。仔细耐心是必需的
品质。这次夏令营让我明确梦想,了解未来选择的利与弊。”考古夏令营作为公众考古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是考古发掘与研究机构公众教育活动形式的延伸,而如何进一步注重夏令营的系统性、科学性、可参与性才是这一活动继续深化的关键。考古夏令营是奉献给中学生的一道文化大餐,短短一周时间的考古体验必将给他们漫长的人生之旅产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不懈探索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作者单位:南京博物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