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7-31)作者:刘松林

韦岗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大马村韦岗组东南,南距凌家滩遗址约2公里,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为主的岗地型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201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凌家滩文化的小型聚落遗址,出土遗物丰富,种类繁多,有陶器、石器、骨牙器等。笔者于2014年到2015年参加了遗物的全面整理,在整理时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并取得了一点认识。

遗址发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学术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遗物整理便显得很重要,如遗址地层堆积的年代跨度问题,发掘时不易解决,而通过遗物整理或可解决。两个距离分布较远的探方(沟),其地层对应关系,在发掘时同样不易把握,但通过遗物整理或可解决。因此,我们在整理遗物前,将遗址发掘时未解决的学术问题进行汇总,带着这些问题去整理遗物,会使整理具有一定目的性、导向性,整理效果更好。

遗物整理工作最好要有遗址发掘人员参加,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减少一定的盲目性。因为参加发掘人员对遗址地层(遗迹)有着较深的了解,对遗物也有初步的认识,整理时可做到心中有数,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发掘与整理衔接起来。

大遗址考古的遗物整理工作任务较重、程序繁琐,更要注重细节。韦岗遗址作为凌家滩文化一个小型聚落遗址,发掘面积仅226平方米,但整理时间近三个月,比发掘时间还多。即便如此,仍觉得任务重、程序多,时间还远远不够,有些程序过于草率。如观察探沟地层(遗迹)的遗物器形、质地及纹饰等方面的演变关系,若用更多的时间用类型学的方法进行类比、分析,抑或能够获取更多新发现。在遗物整理的整个过程中,细节无处不在,只要其中一个小环节出了问题,后续工作全都无效。如遗物分类,稍有差池,其统计结果、记录及拍照均有问题。因此,每一个整理人员要保持冷静的心态,不急不躁,做好、做细每一道程序。不仅如此,还必须要复查,把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加以解决。同时应加大遗物演变关系类比、观察的时间,尽量全面了解遗物的演变关系,准确把握遗址的年代跨度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此外,整理遇到一些精细化的问题,如在统计地层(遗迹)内的陶片数量及称重时,尽量减少误差,以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如统计修复的器物时,其数量按发掘时实际陶片数统计,称重为修复时重量减去石膏的重量。

遗物发掘与遗址整理同等重要。在考古人员心里,一直把遗址发掘作为考古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把整理工作为辅助手段,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重发掘、轻整理”“发掘时间长、整理时间短”的工作作风,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便是导致大量资料信息的遗失。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大量开展,配合基础建设的发掘占据了考古工作的大部分,为了“配合”基础建设,逐渐形成“发掘任务重、人员少、时间紧”的特点,一人看多方的现象到处存在,发掘质量不言而喻,整理工作更是滞后,大量考古资料积司空见惯,这其中有客观条件,更有人为因素。近年来,此类情形已大有改观,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过来,“重发掘、轻整理”的思维一直存在。随着国家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田野考古发掘与整理工作逐渐变得同等重要。

(作者单位: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