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8-18)作者:吕春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伴存在。在江苏省众多的大遗址上,千百年来人们生生不息口口相传,创造了许多生动的传说、技艺、戏曲。这些非遗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与大遗址的传承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所以产生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遗址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生态环境影响是分不开的,与大遗址的孕育和滋养是分不开的。因此,做大遗址保护,我们必须重视利用和展示遗址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种形式及在江苏省大遗址中的表现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东台辞郎村遗址与七仙女的传说。《东台市志》载的《董永传说》,在东台市境内处处可以看到董永与七仙女的踪影:董公祠、凤凰池、肝肠河、辞郎河、老槐树、董永墓碑等等。2010年发掘的泰东河辞郎村遗址,就在传说中董永辞别七仙女的村庄,在西溪边上。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唐宋时期的器物、水井和遗迹。此外,泰东河工程发现的另一处遗址—晏溪河遗址(晏溪又叫西溪),就位于东台的西溪。西溪西南郊有一村庄叫董家舍,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西溪北有一水塘叫凤凰池,传说王母的七个女儿常来此沐浴。七仙女被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感动,下凡来到人间,二人结为夫妻,衍发生了“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
此外还有鸿山遗址与梁鸿与孟光举案齐眉的传说、南京大报恩寺遗址与著名的乐府民歌《长干行》、梁王城遗址与金銮殿的传说、开庄遗址与皇娘阁的传说等,这些都跟事实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考古发掘,逐渐印证当年的传说,达到传说与事实相辅相承的效果。
表演艺术绰墩遗址与昆曲的形成和发展。绰墩山也是昆曲和傀儡戏的发祥之地,最初是一座上有坟墓的小山,墓主是黄幡绰,而黄幡绰是唐代的伶人。因为黄幡绰埋葬于此,故被称为“绰墩”。“安史之乱”后,黄幡绰回到原籍信义,即现在的巴城正仪街道绰墩设馆传艺。当地人一直将黄幡绰奉为昆曲的祖师爷,每年都有各地戏班子汇聚绰墩山,搭台唱戏,纪念这位宫廷表演艺术家。元时的昆山诗人顾阿瑛,中年以后筑“玉山草堂”于界溪(今绰墩村西南),在此聚集了杨维桢、倪云林、柯九思、高则诚和顾坚等一批元朝文化名流,使得玉山草堂成了一个戏曲和词曲作家以及表演艺术家云集的舞台。这对昆曲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姜堰天目山遗址、东台开庄遗址与溱潼会船的风俗。在水网密布的里下河地区,遗址内水系发达,溱潼会船的风俗与祭扫祖先有关,与水上竞赛有关。淮安清口水利枢纽遗址、龙江宝船厂遗址与妈祖庙习俗,惠济祠的妈祖信仰、对河神的祭祀仪式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样类型的遗址还有南京龙江宝船厂遗址、静海寺遗址,因为与造船、水上运输关系密切,该地也十分推崇妈祖习俗。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海安青墩遗址与八卦的起源。在青墩遗址中出土了一些带有神秘刻划符号的遗物,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刻划纹鹿角。张政烺先生撰文指出“(这些符号)在易卦发展史上,应属早期形式,可以据此探索易卦的起源地点问题。”继张先生之后,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上,凡论述到周易起源问题时,无不对青墩鹿角刻画纹表示极大关注,公认为我国最早的易卦研究资料。
传统手工艺位于盐城、泰州一带的泰东河工程发掘中,其中在泰河村遗址中出土了晒盐场,晒盐的技术有待发掘后的整理研究。盐城的东台紧靠黄海,晒盐制盐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艺,从遗址中可见一斑。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对“历史古迹”的定义中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位个体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2005年10月的《西安宣言》代表了人类社会对文化遗产环境价值的最新认知。《宣言》中提出:“除了实体和视角方面的含义之外,周边环境还包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社会和精神实践、习俗、传统的认知或活动、创造并形成了周边环境空间中的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前活跃发展的文化、社会、经济氛围。”在当前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丰富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内涵考古遗址公园多为遗址、墓葬,历史文化价值十分重要,现场展示的均为出土文物或发掘场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传承有序的表演,丰富了考古遗址公园的内涵,让人们在领略古老文化魅力的同时,感受附着在这一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农具、民俗及一些戏曲表演,均是世代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所独有的生活方式,与遗址的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一块土地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可以作为考古遗址公园展示和利用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展示和利用,可以根据非遗的不同类型,进行不同的设计: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可以用模拟的手法,发挥想象结合当时历史环境再现故事或传说的原貌;表演艺术方面如昆曲、淮剧等可以进行现场表演,如在绰墩遗址专门开辟昆曲表演的舞台,以泗洪顺山集遗址可以请淮剧班子在此传唱淮剧;而对于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等,则可以将其再现,在有妈祖习俗的遗址里恢复妈祖祭祀,姜堰至今仍有溱潼会船的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方面,可以深入研究其原理,将其发扬光大,如八卦原理为何起源,如何流传,与青墩遗址原生态环境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等;对于流传至今的传统手工艺,则可以在考古遗址公园中原汁原味进行展示并传承,现场雕刻、现场制盐,让人们了解并学习古老的技艺。
可以增加考古遗址公园中的生活化、趣味性通过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利用,在静态的大遗产保护中,增加生活化的接地气的内容,使人们在欣赏不会说话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享受、触摸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有形的可参与体验的内容来体验无形的只可意会的文化内涵。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感受更加鲜活丰满。
(作者单位:江苏省文物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