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7-17)作者:范潇漫

2015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全国各地文化部门、考古单位、高校、博物馆等纷纷举办异彩纷呈的活动,向大众展示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响应“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主题,以提升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众多的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中,公众考古类实践活动夺人眼球,倍受青睐。依据受众群体和活动形式的不同,目前的公众考古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讲座和沙龙,即通过单纯的语言沟通,快速系统地传播考古学知识,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答疑解惑,其中也包含专业内研究信息的共享和交流。这类形式适合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大学生或成年人。文化遗产日期间 ,主要有北京大学“早期文明中的权力与信仰”学术沙龙、河南博物院举办的李伯谦先生“历史的启示——从中国文明化历程说起”报告会、中国文物报社与金沙博物馆合办的“考古新发现走进博物馆·专题讲座”、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文化遗产专题系列讲座等。这类活动立足学术,但也面向公众开放,是考古工作者向公众展示考古成果的一种有效方式。

另一类是数量众多的科普性实践活动,主要针对青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迎合青少年对动手参与的热情。这类活动试图通过基本的动手参与,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了解考古工作的细节,以此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方面的活动在文化遗产日当天全国上下都有开展,不胜枚举。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一系列活动:作为青少年儿童实践活动专区的青少年教育体验区正式向公众开放。其包含五个功能区:阅览室、多媒体室、金沙部落区、模拟考古区、手工制作室。这意味着我国博物馆在未成年教育实践等教育功能、社会功能的发挥上又前进一步。另外,沈阳考古研究所组织的石器制作活动、陕西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科普基地的“陕西考古陈列”观摩和公众考古进校园、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织圆明园的西洋楼遗址首次对观众开放,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异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也彰显了我国公众考古实践活动正在逐步关注公众需求,逐步扩大传播的范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不再是封闭的单方面的展示,而是积极邀请社会大众参与,由过去考古工作者单向灌输的形式转变为专业工作人员与公众之间多形式多内容的互动,更加关注公众的需求。另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尤其一些走在公众考古前列的博物馆,例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始更加有深度地挖掘自己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长期的公众考古实践,这是我国公众考古实践活动的一大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国内大部分公众考古实践也还有不少提升空间,如活动形式雷同较多,缺乏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开展活动,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受众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儿童,相对还比较局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恰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世界考古节。通过观察他们开展的活动,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自身。伦敦大学学院作为考古专业实力雄厚的名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前沿技术的实验室和博物馆做支撑、丰富的藏品和材料、一大批专家级的科研人员,其在活动的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都别出心裁。首先是活动宣传:活动海报是一只老鼠的形象,由老鼠的活动环境暗喻考古工作的地点,形象生动;活动标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免费、有趣、全龄,不管多大年龄的参与者都可以在这里免费找到乐趣,这足以吸引心存疑虑的人果断加入。其次是活动的形式:包括参观、讲座、角色扮演、模仿制作、动手创意等等。通过这些形式他们可以参与使用最先进的科技考古仪器,了解最珍贵的考古藏品和它背后的故事,体验古代人类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一本纸质的书是如何变腐朽,参与木乃伊的制作等等。再次是活动的内容,活动包罗万象,从参与者身上的珠宝、首饰、皮革的制作和成分,到文物的修复、图书的修补,石器、陶器、灯火、木乃伊的制作,再到古人食物的处理、制作、保存,甚至连你的生辰八字都可以得到玛雅文明的特殊解读。最后他们还为参加活动的人提供了休闲区,提供饮品和零食,帮助缓解活动的疲劳。这些活动在室内室外的四个场地同时进行,共包含29项活动,时间从中午12点到下午5点,有充足的时间挑选感兴趣的项目去体验。之后他们还将在七月份推出为期半个月的考古节活动,可以供参与者深度体验。

那么,下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我们应该怎样办得更好呢?

公众考古活动需要面向各个年龄段,不能单纯集中在青少年体验上。这样才能做到全面普及的目的。

公众考古活动的内容要深入,需要将考古的简单研究方法和新技术融入其中,展现出考古学科专业研究的魅力,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后续效应,让更多的人持续关注考古。

要增加考古学基础知识的普及,了解文物本身、器物制作技术等的由来以及背后的故事,吸引公众的情感投入,从而顺利实现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

在活动开展上,应该采用多单位合作的方法,例如博物馆、研究院所、高校相互合作,既有丰富的藏品资源,又有专业人才,还有充足的设备。从我国公众考古活动的现状来看,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办大办强,才能扩大影响,达到人人知晓文化遗产保护的结果。

作为考古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深深为自己的专业能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作用感到骄傲。我们也真心希望通过中国文化遗产日这一重要契机和传播平台,让更多人参与到公众考古工作中来,热爱考古,热爱文化遗产。

感谢正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晓燕老师提供世界考古日相关资料。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