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7-31)作者:高蒙河 崔淑妍
我国目前的公众考古实践形式,主要是公众考古传媒、公众考古教育、公众考古活动、公众考古展示等。其中,公众考古传媒历时久,种类多,受众广,社会文化影响力大。
说起公众考古传媒,亦即各种面对大众的考古传播媒介或传播工具,就不能不提到传媒的两大分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依照国家统计局前些年的分类,前者指图书、报纸、杂志三种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三种电子媒介,后者主要指互联网与移动媒介等。它们又大体对应人类信息传播历史发展过程的“四时代说”——语言时代、文印时代、视觉时代、传媒时代。
最早的语言时代以声音传播为标志,照理说与公众考古无关,即便算上近现代的电台广播,但比起其他媒介来,广播也是偏重考古新闻报道,鲜有专门栏目,难以满足公众关注考古的需求。而影视则因进入了视觉时代,形成了与考古相关的片种或频道,又有专门的策划制作团队,再加上常有上佳选题,长于深度报道或文化解读,产生了固定观影模式或收视群体,其影响力便要比广播大得多了。
影视二者之间相比较,电影又先于电视涉猎考古。早在1957年,夏鼐就提议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记录明代定陵考古的中国第一部考古纪录片《地下宫殿》,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据我们初步统计,到1980年代,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为主,各家电影厂摄制的考古纪录片约有四十部。其中,记录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过程和研究成果的《2100年前的古墓发掘记》,还被国外电影纪录片编年史家誉为代表了同时代世界同类纪录片的最高成就。另外苏秉琦指导策划的《中国文明曙光》组片等,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1990年代初期,随着电视在我国的普及,电影系统进行体制改革,上述两大纪录片厂先后划归中央电视台,成立了新影制作中心和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影视合流,优势互补,1995年开设《中华文明之光》栏目,而《走遍中国》栏目也播出了大量以考古发现为题材的考古纪录片。到2001年,央视纪录片栏目《探索·发现》开播,考古纪录片成为该栏目的主要播出内容。至此,电视媒介以覆盖性、共时性和定期、定时播出乃至还可以选台、回放等方式或功能,逐步超越了电影媒介,导致观众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影模式,从大众化的影院阶段转型到了个体化的家庭时期。经历了这番纪录电影到电视专题栏目的时代转变,电视考古专题片成为了公众考古传媒中影响力更广的一种新形态。
当然,比起广播、影视这类后起的电子媒介,图书、报刊作为文印时代印刷媒介的主要形态,在公众考古传媒史上的起步更早,跨时更长,参众更多。即便在已经进入影视等视觉时代的今天,图书、报刊依旧担当着知识载体的重任,被公认是直接、有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上佳途径,在启迪民智、陶冶情操、娱乐休闲等方面,已经并将继续扮演公众考古传播的主角。
图书、报刊是通过作者和编者等与公众发生关联的。大多数考古工作者都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写作、编著过大众普及的考古读物,作品难以数计,作者数不胜数;各类出版社、报社、编辑部和书店乃至发行部门等,也都在推动考古普及工作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如2013年的出版统计显示,全国约有150家出版社出版了包括考古在内的文化遗产类图书。中国文物报社每年举办的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活动和公共考古资料征集等做法,也多与公众考古直接相关。
说到图书,我国图书出版界目前将图书分为商业、教育、参考、专业等几大类,国内版为主,引进版为辅。其中与公众考古关系紧密的是面向大众的小说和非小说类的商业图书,有研究将其分为考古史、考古发现、考古文物、考古综合和考古文学五大类。
如何出好公众考古图书?专业出版人士指出:一个出版社正常的图书结构应有五个层次,即畅销书、大众读物、学术普及书、学术及其资料书、教材。据我们了解,目前以文物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考古分社为代表的两家考古文博出版社,都在加大公众考古图书的出版力度。前者在做好专业和学术研究出版的同时,重点打造学术普及、大众普及等板块的产品线,力求实现图书结构的转变;后者也将创建具有特色的公众考古图书的出版和传播平台,并考虑发行考古画报类的公众考古期刊。
报刊比图书的时效强,周期短。以国内最有品牌和影响力的《中国文物报》为例,该报集新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不但面向全国文物系统,还面向社会公众。一般来讲,报纸属于大众媒介,杂志刊物则属于中众媒介,像中国文物报社创办的《文物天地》《中国文化遗产》《文物工作》以及南京大学创办的《大众考古》等,尽管不以时讯传播见长,但其深度写作与全面报道等方式,都比较适合专业一些的读者阅读。说起来,中国文物报社除了报刊,还主办中国文物信息网和负责国家文物局官网内容更新的工作,形成了“一报两网三刊”的总体格局,是目前唯一跨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的考古文博平台,具有权威性、互惠性、引领性等特点。
众所周知,新媒体将传播载体从传统媒介扩大到电脑、手机等,将传播渠道从无线、有线扩大到卫星、互联网。网络传媒的灵活性、便捷性和机动性,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时间约束性、空间限制性、单向传播性,使考古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乃至多向交流变为可能和常态,传播渠道多样化已将以往的单向线性传播变为联动网状传播。在这方面,中国文物信息网、中国考古网、北大公众考古网以及考古汇等网站,加上一些组织或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等,都已经和正在满足公众考古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需求。
总之,公众考古传媒是公众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领域和研究方向,关注各类媒介下考古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及问题,优化考古信息、规范传播途径,目标是建立起全面有效的公众考古传播机制,这在下几讲将举要介绍。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