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7-31)作者:陈昀
笔者在甲午年和乙未年春节回家乡,两次赴淮河河南省息县段(淮河上游)岸边调查,发现大量疑似陶质镰形器散落在河滩上。
所发现的陶质镰形器通体呈弧背齿刃,加砂加蚌,质地坚硬,感觉烧制温度较高。一端呈片状或锥状,许多向下竖立,另一端为断茬状向上。镰状器大小不同,大者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厚约5厘米,小者长不足5厘米。
陶质镰形器分布的地面平整坚硬,河岸阶地剖面可见厚约60厘米的红色土壤,可能为红烧土,面积大,其间散落陶片。采集的标本中有薄如蛋壳的灰陶,有红顶钵残片,有带方格纹、凸线旋纹、绳纹等纹饰的陶片。还有村民在镰形器周围挖出两件黑陶圈足盘的残器,器物硕大、平沿、高圈足、圈足上饰有绳纹,造型规整,为轮制。另一件残损严重,仅剩器足部分,足部可见长方形镂空,这两件黑陶圈足盘的残器应为龙山文化时期器物。
采集的陶质镰形器的刃部皆锯齿状,根据采集的标本大致可分为扁长片状镰形器和宽厚块状镰形器。扁长片状镰形器,像刀片。横截面呈扁平的椭圆形,,中部窄而两端较狭,两侧边缘略成平行直线。宽厚块状镰形器,像牛角。横截面呈椭圆形,更接近于圆,中部宽,下端较狭,两侧边缘成弧形。
此次发现的陶质镰形器与新石器时代的齿刃石镰和蚌镰很像,故而名之。陶质镰形器因加砂加蚌而提高了强度和硬度,且烧制火候高,坚实若石。笔者通过实验,用此陶形镰割取谷穗轻松自如,因此可能为史前陶镰或陶铚。
石镰从石刀发展而来。陶镰可能从石镰和蚌齿镰演变而来。陶镰加工容易,可批量生产,刃部加工成锯齿状,增强了收割功能,提高了收割效率。
以往考古发掘中陶刀的发现比较常见,往往超过石刀,例如: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工具中,有陶刀1500件,石器1342件,骨器1468件,陶刀的数量操过了石器总量。在收割工具及翻土工具方面,庙底沟类型的王家咀遗址出土的石刀与陶刀的比例是1∶1,而半坡类型的西安半坡及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石刀不及陶刀的一半。既然陶刀可以广泛使用于劳动生产,陶镰亦可。
淮河流域由大汶口文化时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农作物生产以粟种植为主转变成以水稻种植为主。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地处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稻谷遗存,地处淮河下游的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也发现了5000年至7000多年前的稻谷遗存。于是,有人认为淮河流域也应该视为中国稻作的起源地之一。在淮河流域的尉迟寺、凌家滩、双墩等遗址也出土大量稻作农业证据。此次发现的陶质镰刀形器可能与水稻栽培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夏鼐、苏秉琦、安志敏等老一辈考古学家,曾下放到息县“五七干校”。在此期间,他们念念不忘我国的考古事业,竟然以“业余考古者”的身份,从事田野考古调查,并发现多处古代遗址。后来,苏秉琦回忆撰文并指出:“淮河流域的古文化的渊源、特征及其发展道路诸问题,就我个人来讲,原是异常模糊不清的。正是由于有了七十年代初这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才使我感受到它们在中国,考古学当中确实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
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文化多出现齿刃石镰,淮河中下游也出土不少齿刃蚌镰。后来的青铜时代,齿刃铜镰多出土于长江下游。此次淮河上游发现数量较多的陶质齿刃镰形器,应不是偶然的现象。
(作者单位: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