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8-13)作者: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陈靓
七十一年前,为了确保滇缅国际交通线的畅通,巩固西南大后方的安全,数十万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缅甸战场,取得了缅北密支那战役的胜利。激战之后,中国驻印度军队上万名官兵埋骨异域。
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以此为契机,民间组织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启动了“缅甸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应基金会董事长孙春龙的邀请,笔者参与了4月9日至14日第一期的遗骸发掘和DNA现场采样工作。
由于种种政治原因,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缅甸的排华势力捣毁了位于密支那所有的中国远征军的墓地和纪念碑,目前地面已无任何标志可寻。本次遗骸发掘的现场是在当地华侨协助下,经过周密的调查,确认为曾经是新30军的墓地。墓地位于密支那北郊的城乡结合处,共两个地点,分别是达贡区诺比亚家的院子和密支那第六高中作为教室的两排平房之间的空地,第六高中与诺比亚家仅隔着一条约5米宽的小马路。
笔者所从事的专业是考古学下的生物考古学方向,也称为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考古发掘出土的人类遗骸。通过对遗骸性别、年龄等个体信息的判别,进而对一个墓地的人口构成进行研究;对遗骸上所保留的古代人群的疾病和创伤进行观察记录,了解古代居民的食物构成、生计方式以及他们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内容还包括从头骨的颅面部形态特征判断某一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特征,他们与其他人群的人种交流和融合等。此次密支那之行,笔者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对墓地遗骸的发掘,现场采集骨骼样品,为每一个阵亡将士将来进行DNA鉴定做好先期准备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DNA测序也将全面铺开,其结果会建立相关数据库,为烈士的亲属寻找亲人提供可能。
对于战死异域的将士的遗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态度。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密支那市的主要干道上修建了慰灵塔,一到夜晚,慰灵塔会发出蓝黄相间的柔光,安慰逝去的亡灵,指引他们回家的路。美国对于阵亡的将士更是不遗余力的搜寻遗骨,将找到的遗骨迁葬回国,举行隆重的军队葬礼仪式,记录并归入国家档案。
美国的法医人类学家威廉姆。R。美普斯在《死者在说话》一书中提及,他每年都会义务去坐落于夏威夷的美国陆军中央鉴定实验室(CILHI)工作一段时间,从事越战中美军失踪士兵遗骸的鉴定工作。具体包括骨骼的拼接,种属、种族的鉴别,齿科人类学信息的记录、比照,最后提交正式的鉴定报告。
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民间组织担负起了在缅甸的这一历史使命,他们用接父辈的亡灵回家的具体行动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
密支那远征军墓地的正式发掘是4月10日开始的,开挖第一铲的地点选定在诺比亚家西南角的一隅。2011年7月戈叔亚的团队曾经在这一地点发掘出8位烈士的遗骸,随后他们将遗骸收敛,安葬在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内。这次的发掘以靠近马路的西南角的一棵芭蕉树为基点,依据每座墓大约相距1.5米的初步判断,划出了约3×3平方米的范围,开始试掘。密支那市地处北纬22~25度,虽然只是四月初,但日平均气温已经超过30度,发掘工作在挥汗如雨中进行。当地土质较为致密、细腻,土色为棕黄色。下挖深度约1.2米时,3×3平方米范围的西南角土色变成了灰花黄土,土质也相对疏松。一铲挖下后,首先出土的是一块下端略残的胫骨,沿着胫骨所在范围判断该个体应该是头向西,脚向东,仰身直肢,为一次葬。于是顺着骨骼的走势,沿东西方向小心清理出骨骼的轮廓,该个体只保存下肢左右侧股骨、胫骨、一小段腓骨以及几颗游离的上下颌臼齿。在散落的牙齿附近,出土了一枚青天白日的国民党军帽帽徽以及两粒铜扣,帽徽锯齿内的蓝色已经有些褪色,铜扣也出现些许锈迹,帽徽下曾经的军帽只剩下一小块残布片,纹理仍清晰可辨。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采集DNA测试样品,DNA样品的采集需要专业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首先要穿医用的连体防护服,头发长的女性要求将头发全部塞入一次性的手术帽内,以防头发飘落造成采集者DNA混入被检测样品之中,污染样品。采样时要戴一次性的医用手套,每采集一个样本,就需要更换一次手套。采样通常选取成年人的臼齿,从第三臼齿采起,如果没有第三臼齿就采集第二臼齿,齿根要保持完整,不能出现断裂。也可以采集小块的独特的骨骼作为样品。针对这例个体的保存状况,我采集了他的左右侧上颌第三臼齿和一颗第二臼齿,小心地将其装入密封袋,以备DNA检测之用。这例个体下颌左右侧第一臼齿磨耗程度较为一致,只是齿尖顶和边缘部分微有磨耗,根据吴汝康先生在1965年建立的牙齿磨耗等级,属于I级,年龄在20~25岁,编号2015MDNM1号。M代表密支那,D代表达贡区,N代表诺比亚的家。
次日在M1的南侧开挖了一条长2.5米,宽2.0米的探沟。下挖约1.0米时,发现一段股骨骨干,遗骸保存很差,几乎成粉末状,只得将骨骼与周围的泥土一起收敛。沿股骨所在的解剖学位置向西清理,又出土了一块左侧下颌骨残块,附带部分牙齿,同时出土少许头骨残片,保存状况与股骨相同。臼齿磨耗程度同样是I级,年龄也是20~25岁,编号2015MDNM2号。
在M1的东侧约1米处划出了长1.6米,宽2.2米的探沟。从探沟的北壁距离地表约1米处发现了一块左侧颧骨,经过清理确认头骨在墓的东部,面向南。在头骨的下面成层叠放着左右侧股骨、胫骨以及一段腓骨和少量椎骨、髋骨残片等。沿着遗骸的周围钉了一圈23枚铁钉,推测这些铁钉是起标记骨骼范围的作用。这例个体应该是从其他地方迁入此地安葬,属于二次葬。从头骨看,颅形偏长,面低且窄,颧骨纤细,更多具有华南汉族的特征。下颌左右侧第一臼齿磨耗程度在I-II级,年龄为25岁左右。编号为2015MDNM3号
密支那第六高中的发掘工作也同步进行。在第六高中的发掘现场出土的遗物有英式钢盔一顶,出土时钢盔已是锈迹斑斑,浅圆形的钢盔顶部出现了两条深深的裂纹。3例迁葬于此合葬的墓中,插在遗骸中间的是一把银光闪闪的餐刀,刀柄为骨质,刀身有“SHEFFIELD ENGLAND,SEAINLESS”字样。或许这三位生前的战友都爱吃西餐,因此将餐刀一起随葬,这是笔者的个人猜测。在该墓附近还发掘出一个小的容积约100毫升的扁形玻璃瓶,推测可能是酒瓶。出土物中还有军靴的铁掌,同样是锈迹斑斑。
截至4月14日,共出土14具远征军将士的遗骸,除了2具骨骼已经与泥土融为一体,无法判断年龄,其余12例中有2例臼齿磨耗达到II级,即齿尖磨平,
齿质点开始暴露,推测年龄在25~30岁,10例个体臼齿磨耗均只有I级,年龄在20~25岁。
能够参与密支那搜寻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的公益活动,收获颇丰。作为一名高校教授考古的教师,如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这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契合点,正巧有了这次机会。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后,还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反思。可以认为,如果政府能够出面支持,时间再充裕一点,发掘工作完全可以做得更精更细,更规范,那么所收获的信息将会更加丰富、全面。(摄影:王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