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7-03)作者:何文竞

 

 

由于明王朝的建立者多出生于南直隶地区(大体包括今天的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且明初的50年定都南京,因此明代早期职官墓的发现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明初的几十年(约从1378年至1449年)是职官墓式最为统一、等级最为分明的一个时代。从目前发表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五品以上职官墓发掘数量大约有100座。可以粗分成两个等级,正三品以上使用长方形前后室券顶砖室墓,五品至三品使用长方形单室券顶砖室墓。这些墓葬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墓室带多个壁龛,尤以三个壁龛为常见(右图)。那么这些壁龛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因为地下水以及被盗掘的原因,大多此类墓葬发掘时龛中的随葬品已被扰乱,我们只能从中选取11座扰乱较轻的墓葬加以研究(右表)。

可以将上述墓葬龛内的随葬品进行简单的分类如下:

炊具类:铜锅、铜(铁)灶、铜垫圈、铜火盆、

餐饮用具类:锡盘、锡筷、铜盘、铜盏、瓷碗、陶罐

日常生活用具及装饰用品类:铜镜、铁镜、铜熏炉、铜筒、铜镊(铗)、烛台、木箱、玉佩

兵器类:铁镞、铁刀

俑类:木俑、女俑

钱币类:铜钱

文具类:铜墨盒

其他类:铁板、纸灰木棍

其中炊具类出现频率最高,这11座墓葬当中只有3座没有出现炊具,所以,可以认为明早期壁龛的主要作用是象征厨房。出现餐饮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具及装饰用品类的有5座墓葬,几乎占到一半的比例,因此,壁龛的另一个象征意义应该是餐厅和内室。剩下的兵器类、俑类、钱币类及其他类各只出现在一座墓葬中,不具有普遍性意义,应该是根据墓主身份的不同比较自由的处理方式。另外,各个墓葬的方向并不一致,左、右、后龛中的随葬品种类也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可能是因为资料数量太少造成,也有可能当时各龛并没有功能的差异,有待更多资料的发表。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