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6-19)作者:本报记者 李政 通讯员 胡程
面对面:把遥远的历史信息带给你
荣获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和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的发掘领队方勤、周必素两位所长,来到了金沙,带来了“钟鼎相和弦歌不辍——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和“风雨苍黄繁华暗歇——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两个主题讲座。巧合的是,这两个项目也是“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北大首站”的演讲项目。遗址的学术重要性、众多精彩的文物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等标签,成为他们频频被选中的原因。两位所长此次再次携手进博物馆,与观众分享考古发现的喜悦与研究成果,多了一份娴熟和轻松。
下午两点半,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有尚在校园的考古文博专业的学子,也有长期关注考古资讯的爱好者,还有博物馆内跑来“蹭听”的员工,由于人数众多,来晚的听众只能站在后面。
“今天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十年前的今天,文化遗产的标志太阳神鸟就诞生在金沙。能在此地做讲座,非常有意义。”方勤研究员的开场,巧妙地普及了文化遗产日及其标志的由来,顿时拉近了和听众的距离。紧接着,他从墓地概况、发掘与保护、墓葬形制、出土遗物、初步认识五个方面介绍了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的考古成果,并总结了此次发掘的五大发现:一是发现迄今年代最早、保存较好的钟、磬、瑟、鼓等乐器实物遗存,对研究先秦礼乐制度意义重大;二是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鎏金工艺;三是发现了中原及周边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银鱼棺饰;四是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成套弋射用具;五是发现了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墨。
担任本次点评嘉宾的王仁湘研究员评价此次发现十分重大,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曾国的历史逐渐明晰,至少历代君王的先后顺序已经逐步确定。话锋一转,王老师从“曾”字的写法切入,开始通俗的解读。“‘曾’,其实大家可能很少知道,这与我们的饮食也有密切的关系。古文字中的‘曾’形象地表现了用来蒸煮实物的甑的样子。”作为公众考古的最早践行者之一,王老师从普通人熟知的人和物入手,信手拈来,用通俗的语言,广博的知识,对讲座中的一些知识点作出精彩的阐释。“再如大家现在所熟知的“丰碑”,在曾国墓地中即墓室内四角放置的四个木块,用于安放棺木,是一种下葬的方式,而现在用来形容做出的重大功绩;而管仲射钩等一些典故,也都能在此次发掘中找到相关的文物来印证,十分有趣。”此外,王老师还指出,曾国与随国,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是一国两名,而文献记载中有曾子、随侯,关系到底如何目前尚存疑,还需要更新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解决。“考古让泯灭于历史的很多小国又有了重归历史的机会。曾过墓地的发掘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考古可以重新发现历史,把忘却的历史重新恢复”。
在短暂的中场休息后,“风雨苍黄繁华暗歇——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讲座开始了。主讲人周必素研究员从考古学视野下的土司遗产切入,介绍了播州杨氏土司考古始末、新浦杨氏土司墓地发掘取得的重大收获。她讲道,此次新蒲杨氏土司墓地中的杨价墓是一座双室带墓道的土坑木椁墓,出土完整成套南宋时期精美金银器,目前已整体搬迁进行实验室考古。
王仁湘点评说,土司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确实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讲演当中提到的土官、流官大家应该有印象——中央直接任命的地方官员称为流官,由当地推选、朝廷认可的官员称为土官。另外王老师还提到杨家将与杨氏土司的关系,“我想大家应该印象比较深刻,杨家将多在北方活动,跟西南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杨家过继了一个儿子到土司家,这或许是小说家言,不可信,但也不是完全无依据,其中土司编年序列中有一代土司就叫做杨文广,是不是很熟悉呢?所以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少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
三个小时,考古人与公众面对面分享了他们最新的工作成果和心得。湮灭于历史中的曾国和遥远的西南土司,通过考古发掘出的遗迹和遗物,直观立体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古代的信息正是通过考古学家之手传播给现代。
高大上:给力的新媒体宣传
时间倒回到活动开始前一个月,为了让公众更了解“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走进博物馆·金沙首站”系列活动,金沙遗址博物馆精心设计了古朴大气的海报,通过微博、微信、官网发布,分享系列讲座信息,引发了网友的热门转载。微信刚刚流行起来的图文声并茂的html5页面形式,也用在了此次活动的宣传中。在温馨舒缓的歌曲声中,一张壮观的探访图进入画面,活动的名称随即出现,从活动背景到具体内容,最后画面定格在:金沙的讲解员们手拉手仰望着阳光投射在博物馆内的太阳神鸟……高大上的形式和设计,仅通过微信发布一次,阅读量就达到了近万次。公众报名踊跃,30个志愿者名额很快报满。
讲座当天,志愿者们也为活动忙碌着。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无缘从事文博专业却热爱文博事业。在听完讲座后,很多人难掩激动之情,纷纷上前与专家深入交流、合影留念。金沙志愿者谭静仪认为,这项活动是真正面向公众的,在与公众分享考古学最新成果和发现,可以让考古与我们更加亲近、也会让更多的人喜欢上真正的考古。她说:“我们很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也希望能参与其中、略尽绵薄之力。”
十大考古系列套餐值得期待
此次金沙博物馆为公众用心准备的是一个十大考古的系列套餐。专题讲座、专题展、图片展,一应俱全。
7月至9月,系列专题讲座除了遗产日开讲的今年的两项,还有经过几年研究工作后更加丰厚的往年入选项目。“霸国一梦三千年”“吉光片羽南丝之源——成都老官山汉墓”“探索中前行——文物修复及考古实践分享”等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关的专题将陆续在金沙开讲。
“霸——迷失千年的古国!”专题展览即是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考古发掘将神秘的“霸”国横空出世。数量惊人的
随葬品、填补史记空白的青铜铭文……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发现震撼了世人。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霸国,时隔三千年后,终于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展览定位为科普展,将用解谜的叙述方式布置展线。展览的主角是两个卡通人物,其中的考古学家是以遗址的发掘领队谢尧亭研究员为原型设计的,萌萌哒。展览期间还将结合暑期社教工作,开展“玩‘霸’考古”等一系列考古探秘、互动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感知历史,在体验中“玩转”霸国。7月7日至10月7日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值得期待噢!
此外,6月13日至10月7日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遗迹馆展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四川》图片展,把四川境内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带入大众的视野,与公众一起去回望巴蜀大地五千年来的悠远历史。
2015“十大考古”进校园形成接力
继去年“十大考古”走进北大和湖南城市学院后,今年“十大考古进校园”活动又掀新高潮。自4月9日下午“十大考古”评选结果揭晓后,当晚的“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演讲会·北大首站”活动掀开了今年“十大考古进校园”的帷幕。紧接着,山东大学于4月28日、四川大学于4月29日先后举办了“十大考古进校园”的活动,而吉林大学在下半年的活动,正在积极酝酿着。在2015年,“十大考古走进校园”公众考古普及宣传活动形成了接力,我们希望明年有更多的学校参与到“十大考古走进校园”活动中来。中国文物报社愿意成为连接中国最新考古成果与学校、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北京大学首站
4月9日下午,“十大考古”揭晓后仅两个小时,北京大学特邀获得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考古发掘领队方勤和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发掘项目主持周必素介绍各自的考古发现。
主办方安排了豪华的教授点评阵容:徐天进、刘绪、齐东方、秦大树、李梅田。会场的嘉宾席经过了精心的布置,讲演结束之后,嘉宾转身面向观众,方便进行互动交流。教授们从专业的角度,对两项发现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做了阐述。
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组织者精彩的宣传预热吸引了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前来聆听,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问题。
“土司”进校园·山东大学站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报告厅为师生做了题为“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学术报告。周所长详细介绍了播州土司考古的进展和新蒲杨氏土司墓地的发掘情况,并为同学们展示了最新的实验室考古成果。杨价墓中出土的大量金银器和女棺中的金凤冠造型精致,特别凤冠金丝不足半毫米,引得同学们阵阵惊叹:不愧是当年土司的遗物,相当土豪!
四川大学站
本站讲座的主讲人是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闵锐研究员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研究员。闵锐重点介绍了云南祥云大波那遗址的考古发现,尤其是多学科合作和数字考古的综合运用。周必素研究员梳理了土司制度研究以及考古发现的情况,开宗明义地推出土司考古的提法。
主持人霍巍教授对这两项发现做了整体评述,生动地将其总结为“三好”:运气好——如此重量级的考古发现是可遇不可求的;工作好——发掘工作全面、到位、扎实;人好——发掘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保证了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重视宣传合作的姿态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十大考古发现的认知度。
文化遗产日“十大考古新发现”颁奖仪式
北京
6月13日,在文化遗产日圆明园公众考古活动中,北京市文物局向获得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项目的考古学家颁奖。
浙江
6月13日,在2015年文化遗产日浙江主场城市活动暨衢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系列活动开幕式上,浙江省文物局向获得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的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的考古学家颁发获奖证书。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