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5-22)作者:

2014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了右玉县沧头河流域的区域系统调查。本人有幸参与了这次区域调查的前期野外调查和部分室内整理工作,颇有些心得,望与大家分享。

培训

此次调查开始前,王俊老师向我们分发了本区域内的考古发掘和调查报告,让我们抓紧时间认真研读,能对本区域内的文化遗存有一个初略的了解,并传授了区域调查的系统方法和调查中的安全与纪律。因了解到我们都无考古调查经验,王老师煞费苦心地安排了一个调查前的实习场地——马家河流域(大川村附近)。在大川村调查期间,我第一次踏上北方的土地,所有感觉都是新的,也改变了我(南方人)对北方的认识。以前总认为北方植被稀释,沙化严重,但到大川村却发现,植被覆盖较好,植树造林已成规模,生态环境已趋于良好。大川村调查的目地除寻找遗址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熟悉和掌握调查流程,为沧头河流域考古调查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习

大川村调查结束后,我们转移驻地,正式进入此次区域调查的核心区域——沧头河流域(破虎堡至杀虎口段)。在大川村调查期间,由于区域面积的原因,没有进行组员的具体分配,但是沧头河流域由于面积大,地形复杂,必须对组员进行重组与分工,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查队共分两组,每组4人,其中一名为技工,负责把控全局,剩下的3名组员,除跑调查外,一人拍照、一人记录,另外一人则负责搬运遗物。调查中,对遗物的采集,也有具体的要求,如灰坑内的遗物须全部采集、陶瓷片则采集个性特征最为明显者,以少而全者为佳(以最少的遗物数量,最全面反映该遗址的文化属性)等等。

田野调查虽然很累,但却很有趣。调查中,经常会见到马、骡(马骡、驴骡)、驴,为了区分它们,闹了不少笑话。有时调查到长城边,会爬上长城拍张照,觉得此时自己是位“好汉”。每天调查区域内都会遇到冲沟,有时一不小心,帽子就会掉下去,为此可能要走好几公里。由于调查区域内植被覆盖较好,调查中常会遇到野鸡、兔子之类,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进行追赶,但都无果。

在调查过程中,最为致命的就是迷失方向。虽然每人都配备了对讲机,但是由于地形的干扰,信号时强时弱,有时甚至无信号。GPS有定位功能,但每组仅有一部,并不是每人手持一台。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本人在调查中总结了几种解决措施,一是可以选择参照物,如队员、村庄、河流等;二是夜间参看次日调查区域的等高线地图,对调查区域的概况有一个总体了解;三是太阳的东升西落。如此,便可减少此种情况的发生。

每日调查返回驻地后,王老师会过目遗物,并进行详细讲解,讲解过程中,我们会进行记录,而遗址的文化属性是记录的重中之重。记录后,就能较为准确的填写遗存表与采集点表。另外,调查返回后,须写当日的调查日记。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遗址,须进行拍照(一般是远景照),以了解遗址的原貌和方便日后进行查找。

调查一段时间后,王老师会安排进行阶段性的室内整理,主要是对采集的遗物进行清洗,有时还对遗物进行编号,而编号的要求是:一是夹砂陶片、二是泥质陶片、三是瓷片……最后是拓片标本等等。每处遗址,必须附等高线的略图,而这些略图都是通过玻璃透出来的。另外,在室内整理阶段,王老师会复查我们填写的遗存表与采集点表,并以开“小会”的形式总体讲解填表过程中的不足,并让我们及时修改。

总结

此次调查,因有组员们的齐心合力,才使这次为期两月的调查能够圆满结束。两月的相处中,切身体会了王老师对考古事业的孜孜以求,也不忘技工张师傅对我的言传身教,感谢这次近距离向他们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调查,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坚定了学习考古的信心。(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