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4-24)作者:李裕群
佛阁门道及大佛
童子寺是北朝至唐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创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天保十年(559 年),文宣帝曾登童子佛寺,表明寺院的创建和大佛的开凿与文宣帝有关。唐显庆末年,高宗与则天皇后巡幸并州,瞻礼童子寺大佛。金天辅元年(1117年)毁于兵火,明正德初年(1506年)重建,清嘉庆以后废弃。
现存遗址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龙山之北峰,属于晋阳古城的西山宗教区范围。2002年至2006年曾多次发掘,揭露了整个寺院平面布局:即佛阁区和寺院区。佛阁区为北齐创建,阁内雕大像;寺院区为明代重建,有山门、正殿,左右有配殿等。由于诸多原因,佛阁区发掘被迫中断。
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童子寺的发掘工作再次启动。2012年,在佛阁内南壁发现北齐佛龛和佛、菩萨像;2013年,在阁内北壁下层唐代护墙上发现唐代佛龛壁画。2014年,发现佛阁顶部建筑遗址。
独特的寺院布局
发掘结果表明:佛阁区和寺院区皆因山势而建。佛阁为寺内主体建筑和礼拜、供养的场所。阁前有为供佛而建的燃灯石塔。寺院区虽属明代,但正殿宝装覆莲柱础为北齐样式。这表明北齐寺院应在现有遗址的范围内。寺院西面有北齐5个小型洞窟。据此,北齐初创时期,寺院区与石窟构成一个整体,是寺内供礼拜、起居、禅修的场所。童子寺是集摩崖大佛、石窟和地面建筑于一体的山地佛寺类型。
中国最早的佛阁建筑
北齐佛阁依大佛龛而建,南北阁墙与佛龛两侧相接,东阁墙中部开一门道。面宽达35米,至佛龛顶部高24米。墙体现高7~10米,条石垒砌,内壁雕千佛。阁内面宽3间,进深1间。后壁前有4个大型圆形柱础。左右后三壁设叠涩台座。南壁台座砌2个大龛,供有佛和菩萨。二层台上亦供佛像。门内南侧有架登阁木梯的2个石柱础。阁顶上有后墙、门道、散水等遗迹,使大阁上下融为一体。据此,北齐佛阁外观面宽应为7间,高约30米。唐代曾进行了二次加固维修,增砌护墙,改建前廊。
佛阁是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演变中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童子寺北齐佛阁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实物,为探讨唐代寺院中佛阁建筑的渊源提供了直接证据。最重要的是,童子寺佛阁保存完整,可整体复原,这在北朝隋唐考古中极为罕见。
珍贵的唐代寺院壁画
佛阁内北壁唐代加固的叠涩台座上新发现的唐代佛龛壁画,龛内绘一高1.65米的坐佛,属盛唐时期绘制,是中原地区保存年代最早的寺院壁画,弥足珍贵。
佛教造像的太原样式
佛阁遗址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北齐佛教造像,有佛头、菩萨头、力士头、弟子像等。造像明显分为二种样式:其一,面相浑圆型,与邺城地区石窟造像一致;其二,面相长圆型,与太原出土的北齐陶俑和墓葬壁画人物相似,属太原本地风格,这为研究北齐太原佛教造像样式提供了新的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裕群)
Leave a Reply